2007-05-25 16:45 5 3623 4 mins

Archive | 光线,镜子,行尸,白噪音

光线,镜子,行尸,白噪音

——Archive十年记(1996-2006)

在《Again》的动画MV中,男子越过阳台,直接行走在夜空中。光圈由小变大,一如鼓与贝斯的强调和渐进,一如吉他的停顿与狂暴。可是那忠贞不渝的爱情却如幻觉,亲吻也无法带来改变。她推开男子,光线破开,然后他躺在地上。可是又像行尸一般地再度起身。唐·德里罗如是说,“死亡只是空气的一种特性。它无处不在,又无处可见。”而在英国乐队Archive的演绎下,死亡与爱情厮磨、相互牵制,可最终将人撕裂。因为我再度失去你。现在是2006年,距离那场梦游已有四年多,可是Archive带来的第六张录音室作品《光线》(Lights),竟重回失乐园,那里光影作祟,女子行步款款。

饕餮之徒

先说一次分手。为Archive奉献了两张专辑和一张电影原声《Michel Vaillant》的卓越男声Craig Walker暂别乐队;再谈两位主将,Darius Keeler自1996年起与Danny Griffiths合作,他们俩是Archive的核心所在;最后看三张新面孔,Pollard Berrier担当新专辑的重要主唱,Dave Penney和Maria Q则是男女声点缀。

从独角戏,到三足鼎立,乐队的人声特质其实也没变很多。以新作的表现来看,Pollard明显充当了新的乐队灵魂之音,而且他的嗓音与Craig Walker极为相似,细细品咂,才会觉出要比后者更显羸弱。当然声音只是一条柔韧性极好的线,《光线》中无力的嘶喊、执拗的重复,都被背景结构里的那根针牵引着。寻求改变,忠于狂热,在Trip-Hop回潮与Brit-Pop细雨中实践一次Post-Rock或者Progressive式的漫步。以乐队制作人Danny来看,这是很自然的意愿。并且,有着协调的功能,好比说是乐观主义者的镜子碰上了悲观主义人士的黑夜。

这只是说,音乐不过是一场穿针引线,故事还得由听者来续接。《光线》并不是创世纪新编,虽然如同荒芜花园,却并没有神圣的恩赐。这一段乐章,为听者将愤怒折叠,再让其躺进虚妄的永恒之床,结果血流不止,耗尽气力,但痛楚从不造访,因为Archive是戴上假面的恶魔,送你甜美的花,予你芬芳的吻,然而利刺从糖衣里生出,伤害了肌肤与回忆,却不留痕迹地消退。从第一轨《Sane》的强音开始,Archive试图以快速而决然的切入,令他们的后花园重返繁盛。

整张专辑呈“强-渐弱-渐强-弱”的梯度,犹如从半空而坠的雨,终归河海。《Sit Back Down》的噪音冲击,让人声显现无奈又坚定的反复之境。音波纹,无限扩散——经《Veins》的鸡尾酒调配、《System》的摇荡甩杯以及《Fold》的沉淀分色,最终抵达《Lights》的水色迷离之底。毫无疑问,第六轨专辑同名曲目《Lights》是分水岭。前半张皆为此时的沉静、悠远作铺垫,而《Lights》续着《Fold》的钢琴尾音,点燃了犹如灯塔般渐明渐暗的天际,水色迷蒙,群鸟嘤嘤,万物静候开始,也期待着光线的造访。鼓的跃动,赶走了那些寂静,且带来迂回的涟漪。水面上的群鸟因被侵扰,而纷纷拍翅,所有的生灵在交换着讯息,噪音、摩擦声交织。在刻度08:35处,男声开启了破坏之门,这宁静被撕毁,这和谐被干扰,“It hurts to feel/It hurts to hear/It hurts to face/It hurts to hide/It hurts to touch/It hurts to wake up/It hurts to remember/It hurts to put off.”突兀却脆弱,罪恶感被隐匿,全然期许的情绪,Pollard将嗓音拉伸到无比深远的地步,“forever”的回复荡漾在水天,亦被吉他弹拨托上云端。“此曲只因天上有”,再恰当不过。18分28秒的演奏,呈显了典型的Archive式虚无幻境,融汇曲风、交错器乐,段落重复再重复,Danny就说“对我们来说重复是唯一能制造情绪紧张的方式”。

褪去《Lights》的灯塔之光,Post-Rock已经荡然无存。专辑的后半段无非是一些收场的余兴。老实看待,Archive的Trip-Hop游行真是蹩脚。Maria Q献上的女声虽干净,但易腻。男女配唱也不过是冷淡淡的雅趣。《Headlights》情深意重,却仓促有余;《Programmed》是一把电动游戏,断了线便无激情;《Black》简直是初次排练。最终,我们尝到《Taste Of Blood》,这名嗜血的优雅绅士——Archive,自己戳穿了谎言,现实即是痛苦,甜蜜仅为安慰。

千人一面

“制造一张跨时代的巨作并捕获世界的心”,这是当初Archive的自我警言。不管是核心制作人还是接连替换的主唱,都具备丰富的演绎经验,从一开始他们便把起点定高,以达成对前辈们的敬意。1997年初的首张专辑《Londinium》还算侥幸地从Portishead、Tricky手中分到了Trip-Hop盛宴的一羹粥,但两年后的《Take My Head》则被乐队视为“错误”。好在颓势借着新主唱Craig Walker的到来而被一扫而光。这位从NME广告应聘而来的爱尔兰男子原是Indie乐团Power Of Dreams的主唱,在解散后专心做闲适的乐迷,却被Archive的音乐设想打动。于是Craig成为Archive保留最久的主唱,并且也将乐队带上事业颠峰。

《千人一面》(You All Look The Same To Me,2002)以抗击“快餐音乐”为决心,封套设计将1972年的某古老毕业照当成镜子般的映像,音乐也上演一幕华丽的叙述诗,后摇的舞步,电气化的手势,还有柔情的英伦之音。第一曲《Again》诉尽了爱之别离,“一段诚切的告白”,也以16分钟的时长奠定Archive典型叙事结构,如今的《Lights》不过是更近一步的提炼与拓宽。

他们的野心在《千人一面》中尽显,更在《噪音》(Noise,2004)中得以填充。

Craig将自己嗓音的柔韧度发挥到完美,营造了一个癫狂、残破、令人窒息的行尸花园。同名歌曲《Noise》揭开背离与劝慰的帷幕,男声携吉他riff迎向一个闭和空间,然后在噪音里窒息,让爱与全部的你,在此窒息。可是仅是挽留,毫无用处,Archive重读的正是我们经常忽略的内心暴动,在《Fuck U》的痛苦中翻滚,他们所警告的无非是忠诚的怒与真实的一瞥。或许还可以撕开一层假象,安安稳稳睡在《Waste》怀抱中的你,被几分钟后忽如其来的鼓点风暴震醒,吉他噪音与人声重斥把所谓的美梦载入万劫不复的深潭。这一切都是浪费,而生命却在重复、延续,“Find the energy”才是正经事,因为我偏执于爱,偏执于你。

声音被拖入到回环响应的空间,不是空洞,也不是睡眠之乡。暗涌般的弦乐编制、凸显的吉他风暴与精致的电子穿接,给予了Archive大气的华衣,而他们从Pink Floyd那儿借来的叙事结构、向My Bloody Valentines致敬的噪音以及沿袭的各类迷幻桥段,都让音乐呈露丰实的肌理,也许这就是他们所言的“世人未曾听过的音乐”。《噪音》的问世,是一场低调的幻游,却足以成为Archive的扛鼎之作,信心饱满、美妙绝伦,又机智地调解了黑暗之心与幽思之情。

梦游奇遇

现在还并不能说Craig Walker的离开是损失,在Archive两位核心人眼里,乐队的出台是集体性的,当前的三位主唱也只是乐队的一部分。2006年5月的新专辑《光线》明显是一群饕餮之徒在声色犬马,但喜形于色毕竟不是坏事。专注细节,大杂烩也罢,Archive要再塑经典还须行漫长的路。

如爱之离、恨之痛,过程只增添更深重的回忆。不管是《Lights》中“The hurts is killing me”,还是《Again》里“You're tearing me apart”,情绪都已被定格,即便纷杂选择,也殊途同归。针对《噪音》的结尾曲《Me And You》,Archive有感而发,“人们讨厌分手,当一段关系结束时却痛苦得要死。所有相处的时光都泯灭,一切美好的记忆在腐烂。那可恶的家伙将你撕裂。”所以,噪音形同生活的必要,正如死亡与衰退无刻不在。在优美的旋律里保持对暗色死亡的清醒,这也是Archive惹人怜爱的一面。

“假如死亡不过是声音,那会怎么样?”

“电噪音。”

“你一直听得见它,四周都是声音。多么可怕。”

“始终如一,白色的。”

美国后现代主义作家唐·德里罗在《白噪音》中的点睛之句,恰如其分地揭示了Archive的心理恐慌。十年来,他们不忘保持对现实的冷静,在纷乱的商业之流里梳理对人心、爱恨的隐喻。挚朴,敏感,深情款款。或许一切都会结束,或许结局不如人意,但那场幻游永在回忆里——纯净之光线,经镜子反射,照在一群忘忧的行尸脸上,他们,被白噪音亲吻不止。这是Archive的音乐幻境。却也是对照于我们现实的真实场景。

08/05, 2006
《通俗歌曲·摇滚》2007年6月号

Today in History

2008  •  我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