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3-19 01:54 2 3690 4 mins

枕边微光#039 | 异世界

清明时节雨纷纷。停,这里不会谈论祭扫和踏青。与现实世界平行共存的异世界有很多,它们不一定都是亡灵横行、游魂缠绕,有可能是一个梦境或潜意识的地下世界,有可能是一个充满追忆的失踪世界,还有可能是一个极其真实又极其危险的以现实为虚拟的电脑游戏世界。想象,世界——会让原本无趣的世界变得活色生香起来,哪怕需要付出一点代价,需要应对一个伤痛冰冷的事实。

重生,或游戏花园

1304-01.jpg

与其说这是一本奇怪的小说,不如说它“不知所云”。绝无贬义,《异度花园》就像在梦的潜意识之际游走,踟蹰,前无头绪,后无常理,每个人物都在自说自话,长篇大论,说些基于现实却仿佛又毫不沾边的“故事”。在书中,有地下世界的炼狱探索,扭曲冰冷的转世体验,猫追老鼠的侦查游戏,诡异荒诞的午夜奇情,滔滔不绝的文本自白,高度精炼的陈述结局,十个章节的文体、文风皆不尽相同,但同样的意识流形式使得整体梦境感更为强烈。

开篇第一章“交谈”,洋洋洒洒八十页以两个人的对话将全书的故事背景、人物关系大致交代了一下,然而,甲和乙这两人对话涉及的信息量太大,读者很难跟上话题,更别说理顺前因后果和“到底发生了什么”。没错,这是令人迷失的第一章,门槛太高,相当不亲和。他们谈到了午夜歌声、地下世界、幽灵前行、恐怖食人,他们交谈又停顿,他们仿佛没有时间限制地谈天说地,从虚拟谈到现实再到梦幻,最后回到现实,甲和乙的对话中所重复的关键信息是,乙是甲的领导,某民俗文化研究所的所长,甲需要一笔钱去救朋友,乙百般不肯,最终达成一个协议,甲以自家房屋为抵押签下借条,正文故事终于开始。

在第一章的漫长交谈中,乙所处的角色基本是个倾听者,他问东问西,不耐烦加不满意,他真心不想借钱给甲,甚至放出狠话让甲的妻子“为了亲爱的丈夫把房子交出来救命”。乙喃喃自语,“谁都不会考虑到我们的。所有人都考虑自己。”这也是他本人的写照。而甲呢,他是个说服者,他以三寸不烂之舌讲了一个又一个故事、传说和神话,阐释了边缘民族的命运纠葛,解读了午夜歌声的涵义,他把一切可坦言的“价值”挖了出来,把一切可预测的“前景”照了出来,他生怕自己所陈述的学术信息不够吸引人,恨不得堵上性命请求乙借给他钱,而事实是,不管乙多么蛮横无情地打断他的讲述,甲始终呈现出一种彬彬有礼的谦让面貌,这也是甲最初的面貌。

自第二章起,甲以第三人称身份出现,名叫一号。小说原名也叫“一号,或在异度花园里”,强调了两个元素,这也与通篇故事息息相关。一号在去拯救同伴的途中,钱不幸被偷了,他不得不去追赶小偷,此时故事变得诡异起来,他反被别人追赶,被掐了脖子。他挣脱了之后,坠入了“异度花园”,冰冷,沉重,如万劫深渊。他在黑暗那种匍匐爬行,在浑身散架的扭曲中找寻光亮,最终他迎向了“转-S”。

转世!是的,如此通俗常见的网络小说题材在这里处理得相当晦涩,前面铺垫了大量宗教、民俗方面的信息,最终喷涌而出的转世有点低调,几句梦呓般的“我变空了,我坠落了,我全完了”和“永别了,永别了”,仿佛念咒一样轻松,转世就这么完成了。此后的一号告别了先前的身份,变成了全新的人,变成了之前偷他钱包、想掐死他的小偷,更讽刺的是,转世后的一号又再度被偷了。

一号像永不止步的西西弗斯,陷在这个花园循环里没有出路。他写遗书式的求救信,他语无伦次没有文法,他在新的身体里跌跌撞撞奔向错乱记忆,他无法自控地侮辱同车女性,他渴望自由,他想念妻子,想念瘸脚、据说正在吃药的儿子,他有两个身份,四个儿子。他是民俗研究人员,他是电脑编程师,他是游戏设计者。他跨过了门槛两次,他重生了两次。他是异度花园里的一号,他意外“救出”了同伴,他玩到了大结局。

与转世携带的流行元素是电脑游戏。但这又是一款令人费解的电脑游戏,小说中出现了三次已命名的电脑游戏。其一,“现实时间”,是在现实时间中的游戏,从外部开始,在计算机里结束;而在《异度花园》整本书里,从头到尾都是以现实时间展开,那些幽灵般、噩梦般、幻觉般的体验全部都是实际发生的,直到最后一封E-mail的没有句点的终结。其二,“黑色闪电从上面射向我,射向我的头,我们正在玩一个名叫‘永恒’的电脑游戏。”——这是转世时所提到的游戏,与虚空、荒谬、扭曲的转世十分吻合。其三,一号自己开发的游戏就叫《在异度花园里》,是一个和全世界玩的游戏,游戏目的是救一个所谓的朋友,然后把救的人分在一组,猜出其他组的计划,猜出谜底和胜利,哪怕这其间有反戈背叛,有死亡重生。

流行文化的援引并不是意味着这是一部宣扬电脑游戏、暴力美学的小说,《异度花园》的后现代小说属性注定了它是一个消解、批判的视角。最明显的例子是书中所反复提到的两个边缘民族之间发生的人吃人现象,“失去身份的人永远是野人”,文明的消泯是一场悲剧,更可怕的是还有大量类似的情况,偷盗、欺骗、强暴、谋杀……死亡阴影在文本背后横扫一切,梦境与现实交混、意识与意识流乱舞,看似旅途实则没有终站,看似孤独实则并非一人,一号是一个多重投射的影子,他一人担当着多声部,一人闯关骁勇善战,一人前行空无一物。

值得一提的是,这是由几则短篇小说扩展而成的长篇,保持了“死后”世界观和整体上的连贯,又使得每一章节都独有闪光。作者是俄罗斯现代文坛女作家中的“三套马车”之一,这本《异度花园》是她第一本长篇小说,问世后颇为惊艳,评价呈两极化。可以想见的是,她好不输给擅长玩文字游戏、文本实验的维克多·佩列文,后者的那本著名长篇小说《夏伯阳与虚空》在《异度花园》面前是那么朴实,当然,两本都同样优秀。

消失,或时光隧道

1304-02.jpg

很难不把《奇异海》与那本风靡一时的《可爱的骨头》联系起来,后者明显更有名,且不说翻拍电影中情节处理如何不当,光那些亮丽澄净的奇幻特效就值得惊叹一小下,这两本小说处理的是同一个主题,关于儿女的突然失踪以及家庭成员对死亡事实的接受过程;不同之处在于,《可爱的骨头》发现了尸骸,明确了死亡,《奇异海》并没有涉及到这一步,它侧重的是生者对“失踪者”的执念与追忆,《可爱的骨头》全篇以死者的第一人称视角叙述,有些超然,《奇异海》虽然也是第一人称,但那是“失踪者”的弟弟,以更年幼的眼光带领读者走进他对哥哥的思念中。

《奇异海》以兄弟俩一起去湖上溜冰开始,当他们说着继续这样一直滑到北极圈会如何的时候,一种不好的预感立即笼罩在读者头上。抓人的开篇,迅速的转折,这也是《可爱的骨头》具备的优点。溜冰并没有发生意外,但哥哥突然失踪了,没人知道为什么。那一年,“我”菲力浦十三岁,哥哥伊森十六岁。

失踪男孩的故事走向不外乎那么几种,死和没死,找到和找不到。菲力浦说小不小,可仍需要学习如何应对离去了的哥哥这一现状。他观察着家人,他去找哥哥的女友谈话,对方告诉他,伊森仿佛是掉进了一个洞里,一个通向另一个宇宙的时光隧道,把他带去了另一个地方。爸爸后来给全家人讲了一个故事,有关出走、距离、渴盼、希冀、回归,两年后菲力浦才醒悟过来这其实就是《奥德赛》的替换版本,只不过Odyssey被年幼的妹妹听成了Odd Sea,于是这又变成了一个说法,家里人说到伊森时便会说他去了“奇异海”。

这依然是一个对去向、归处的执迷。当有人离开,得安排一个目的地才安心。不能只有A点,没有B点。不能毫无方向,毫无定点。天堂也好,彼岸也罢,不管是否存在,那终归是一个心理上的安全位置。奇异海,时间之洞,这全部都是可供慰藉的说法而已。可以把失踪离去的事实说淡,说委婉,但不能逃避,假装那一切都没发生。

菲力浦频繁去树林里寻找,这似乎成了一种习惯。带着不希望找到什么的想法去搜寻,这是乐观主义者的行动,更像是告别仪式。他的家人们各有各的状态,妈妈病了,爸爸开始着迷于木工,大姐艾米从不在家里久待,还把哥哥伊森的日记藏了起来,至于与自己年龄相仿的姐姐哈莉,她和菲力浦躺在草地上仰望星空,觉得自己就像在一个巨大的幽灵里面游泳,快要被这该死的海水给淹没了。

这是一个与已逝共存的适应过程,每个人都在失去中不断向前,不会有任何逆转的奇迹和可暂停的疗效。按照《可爱的骨头》的书名说法,这块骨头的缺失当时会造成疼痛,但全家人的骨骼终会慢慢愈合。生活被戳穿了一个洞,我们还能重建。《奇异海》中,爱与记忆是万能的粘合剂,它们把每个人都带到了一个地方,时刻想念时刻感受到伊森的家。

几乎在这个故事里缺席的伊森,以日记摘录的形式回归了部分段落。可我们又能了解他多少呢?音乐天才,艺术爱好者,言简意赅的实际主义者,还是初尝疯狂性事的小年轻?这带回了一部分残酷真相,是该继续想念记忆里那个美好的他,还是这个不甚了解让人咋舌的他?伊森的日记没有任何失踪的暗示,它戛然而止,留下不明所以的几行短句,进一步强调了一个事实,他不会回来了。

美好的事不会回来了,伤痛的事不会回来了,时光一去也不再复返。菲力浦最后决心建一个小木屋,用来写作和休息,他挂上伊森曾经喜爱的梵高画作,想象自己掉进时光黑洞,亲眼看见伊森在树林转角消失不见,或是被一跃而出的山豹拖走,或其它种种恐怖可能性,或是单纯地在一道门前等待,脱掉一只鞋,门开了,时间之门很快就要关上,他知道自己必须走过去。

然后,他就不见了。

Today in History

2012  •  枕边微光#029 | 漫步

2008  •  Lichterloh by Kammerflimmer Kollekti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