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0-25 15:41 3 1772 2 mins

表达欲

01

前两天清理浏览器插件时,发现几年前买过的一款写作应用变得有点古怪。应该是对中文输入的支持欠佳。老实讲也没用它来写过任何东西。当时看中的是,一款可换背景色的简洁写字板,字体效果也还不错。

抱着类似想法,跑题去Google Play搜索笔记、书摘类应用。如此刷了好久。醒过神来,自知并不会利用这些工具。每次都觉得不错,以后要随时记录一切,但零零碎碎做不到系统化,也无法持之以恒。是自身原因。就拿微博来说,从刚出现到如今,都始终找不到话说,数次尝试,发了没几条就又看不过去全都删掉。

02

删除癖的敏感其实是表达的困窘。长久来对言说不够自信。课堂上回答问题,只是点对点的应对。如若上台演说或介绍,将根本无法厘清头绪,把原本想说的会说的有条理地说出来,每次都紧张得要命,一看到那么多眼睛盯着自己,大脑一片空白。即便如此,还曾经以课代表身份解说了半堂地理课。想想都直冒冷汗。

大学毕业答辩时,严重睡眠不足下结结巴巴地胡扯一通。那应该是心跳最快的一次说话。面对刁难的名词释义请求时,我不知道从哪找来自信流利异常地神扯。回答完毕后,提问老师以正经的口吻把标准解释说了一遍,与我说的几乎是两个意思。后来旁边的同学掐我手臂,小声说她以为我说得很对。

说话是为交流而生。人际关系不靠一张嘴皮难以磨合。然而,至今面对三个人以上的场合都有种莫名的不适感。这也许是陌生交际的错。但更多始于个人对表达的不自信。不太会根据情境说话,或者说掌握不好对话的节奏。大多数时候,陷于自说自话的死圈,自欺欺人。言说是倾倒,聆听是吸收。做个沉默的听者,其实也很好? 在寂静的夜晚,我总是会回味白天的会面。内心琢磨着自己哪些话应该那样说合适,哪些话可以扩充铺展。假装是一个健谈的人。

与相熟的人之间或许没有这些个烦恼。大概是早已撕毁自己害羞的皮。也不必担忧对方看穿自己的愚蠢与笨拙。

这终归是一场人间游戏。听你,说我。

03

语言比言说的力量更大。也更安静。这应是我偏爱写而非说的缘故。斟酌文字的过程缓慢而有趣,能够反复修改也是一个优势。说话是及时的,文字只把最终的一面示人,这不得不说更适合言说自卑者了。

但凡提供编辑功能的社交网络,就不存在尴尬的黑历史。面对无法修改的动态信息,在发言之前总会审来视去,仿佛一两错别字就会扭曲原本要表达的想法,或者这番口吻是否合宜,有没有自作聪明、嘴贱高冷之嫌。在黑洞浩渺的社交信息流之下,普通用户的存在微乎其微。其实我根本不用考虑他人感受。但却总是会自问一下,确定要发这些吗,是浪费其他人时间的无用信息吗。最后石头落地,还要突发奇想把它搬起来,扔得远远的,好像占了一个异常宝贵却不知道具体能干什么的位置。

如果只是陈列私人想法,文字也是够自恋的。表达是寻找出口。利用什么工具看喜好。剔除了无谓社交成分,最终输送的对象也还是自己。

只不过隔了一年半载,心境大体类似的阅读者。

04

现代科技便捷之余附加的隐形桎梏,已是老生常谈。

在没有个人电脑的时日,阅读时刻伴随,看书几乎是最终极的乐趣。当时还想象,有了电脑后将能更好地写作,写得越来越多。像什么跑咖啡店敲键盘此类幻像,不戳穿也罢。事情总与意料相悖,一切的想当然都是不以为是。

电脑打开的门,通向无所事事。追随享乐也不能当成一种罪恶来严惩驱逐。说到底还是自我控制力的问题,如同语言只是表达的工具,电脑也如此。分散注意力方面,智能手机能在电脑面前称王。期待一条莫须有的未读消息,忍不住亮屏,估计也是一种常见的现代病。以前会翻书等公车,现在只会刷着未读RSS文章,消磨时间。

聊天工具中,还是不太习惯用语音,偏执得用文字说话。抛开说话的不自信,只觉声音属于一种隐私,不经意间暴露着个人的脆弱。而与真实嗓音的差别,那已不在话题内。

也许我应该不那么钻死角。数码产品本身就是为了服务而生,娱乐或效率,不用太追究诉求,这终究是个有寿命、会故障、会意外身亡的产品。

不经常写东西,那只是我越来越懒。当然也可以用年岁大了没什么好说来自我解说。艳羡年轻,不仅是肉体方面。

05

开头提到的写作应用就叫Writer,背景色好看,focus模式也足够沉浸。可惜不知道为什么现在的版本输入中文时每段都会莫名空一小格,强迫症患者把设置选项都改了个遍,删应用重装还是没能解决。

最终我换到了另外一个应用,背景只有黑白,图标禅意,名字也非常应景。

Calmly Writer.

Today in History

2007  •  恶魔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