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豆瓣音乐,其实挺好的。只不过影响力比不上豆瓣电影和豆瓣读书。更让人遗憾的是将流媒体赛道拱手让给网易云音乐(先亡者虾米入土为安)。或许受制于国内音乐行业的大环境,专辑发行早已让位于演出捞钱,以音乐评分为主的豆瓣音乐就别有一番岁月静好的姿态,毕竟抖音神曲这时代的歌谣与我们慢生活的内核并不相符。也不是没有过尝试,音乐人小站、豆瓣FM、阿比鹿音乐奖这些项目都很有想法,可最终还是变成自娱自乐的小众情怀,更别提小站整个板块早已被官方边缘化(准下线),那么现在首页主推的豆瓣音乐人小程序又能走多远,我就不拭目以待了。
单说豆瓣音乐的条目收藏功能,跟同辈们一样,祖传薄弱。在无需审核、凭条码添加的年代,我还是很乐意为它添砖加瓦的,后来有条码也需要审核、没条码的有时用 bandcamp 链接还不给通过,这就很打击积极性了。撇开这些,豆瓣音乐的标记管理也就中规中矩吧。在发现新音乐这一方面,依赖豆瓣算法去看“喜欢听 ××× 的也喜欢听……”是不太行的,最终还是要去探索各种豆列。而豆列的问题,筛选和排序向来较弱,“我没看过的/读过的/听过的”这种筛选还是很后面改版出现的,至于缩略图太小太糊的事实,我们也不能太责怪豆瓣,毕竟流量都是钱。
对于聆听华语音乐的爱好者来说,确实没有比豆瓣更好的选择。除非省去标记、投身流媒体,然后就只剩下自己记录,例如利用 notion、listy 等工具。
那么与前两章略有不同的是,本文并非探讨豆瓣音乐的替代品,而是权衡收藏管理听过的音乐和探索发现新音乐两条路线之下,找寻更好的辅助平台。并且会夹带一定的私货,音乐聆听终归是一种极为个人喜好的行为。也算顺便回顾一下作为一个音乐爱好者的心路历程(?)
本期主题与适用范围:
音乐评分收藏管理服务
喜欢探索发现、并想追踪聆听轨迹的人群
夹带私货预警
好的,来都来了开始吧——
✦
last.fm
没有悬念,last.fm 就是最独一无二的存在。
last.fm 并不是简单的音乐标记收藏网站,我认为它是一切聆听行为的基石。只要曲目信息完整,就算是电台播报都能给你记录下来。之前小爱音箱每天闹钟后会来段新闻,竟然也被 last.fm 同步记录,害我赶紧关了对手机内置音乐播放器的记录。
最初接触到 last.fm 是 2007 年,注册时间是 1 月 31 日。当时明白 last.fm 是个什么样的网站,但没搞定播放器,彼时还在用千千静听(扶额)。回翻记录,2007 年 2 月 9 日在 last.fm 记录了第一首歌,Maximilian Hecker 的 《My Love for You Is Insane》。在尚有插件的年代,可在 last.fm 个人资料的介绍栏放置不少花样繁多的拓展,这些里程碑轨迹一目了然。等真正使用起 last.fm,又正好过了一年,从 Plaid 给《恶童》的原声音乐开始,当时我总算转投 foobar2000 的怀抱。
因为信奉不能被 last.fm 记录的听歌方式都是不可取的,我逐渐变成了数字音乐的追随者,就算有实体 CD 也还是觉得转个格式再听比较舒服。就比较遗憾以前尚未接触 last.fm,反复听过的那些 CD 并没有被记录下任何痕迹,惟有记忆依存。
后来 CD 和电脑逐步被边缘化,用手机听歌成为更主要的方式。为了正确记录,我也变成了 ID3 洁癖党,在开听之前必定要先检视一下曲目信息,生怕有乱码,此处要提及 Tag&Rename 这款神器,提取标题、统一格式等操作很是方便。
什么时间点,听了什么艺术家的什么歌。这是 last.fm 自动记录的意义所在。你可以很清晰地回顾过去的任意时间段,或者,一览个人聆听史的总排行。它的存在感退居次席,甚至可以完全关闭记录通知。一次设置后,就可以不用再管它。网站也是如此,无需每天访问。
就算只作为一个自动记录音乐播放历史的网站,last.fm 也足够有意义。但它从不满足于此,last.fm 利用算法推荐的相似艺人是我见过最为精准的,而对于音乐现场和流行事件的敏锐,last.fm 也保持着一个互联网音乐媒体的自觉。
其实 last.fm 也能标记——专辑和曲目都可以加标签。评分是没有的,红心歌曲倒是可以点一点。评论就在吐槽栏里放一放。想听可以加书签,艺术家、标签都可以加书签。
正常网站的数据统计都不如 last.fm 的自动记录,总计聆听曲目数、专辑数,播放最多的曲目、专辑、艺术家,此类数据在库里点几下就能看到。可能与其他地方不同的就是 last.fm 把总计曲目数作为第一展示数字,而不是常规的专辑数。
曾经因为不能被 last.fm 记录,我先后放弃了虾米和网易云,后来能记录了,就感觉已错过上车的时机,于是继续不用流媒体听歌。
现在我的首要目标是让 last.fm 的听过数突破 11w+。作为用 last.fm 这么多年的伪“音乐爱好者”来说,这数字委实太少了。好的,小佬告辞。
评分
音乐资料:8/10
标记收藏:7/10
界面美观:8/10
用户体验:9/10
RateYourMusic
终于来说正主了。
不管 RYM 在电影、游戏领域探出的腿有多长,在自己的主业还是脚踏实地,干好数据库的活儿。RateYourMusic 是由社群用户建设和维护的音乐数据库,在此你可以评分、评论、归类收藏,同时发现新的音乐。而从 2000 年建站至今,RYM 从未偏离过这个方向,无论音乐行业如何变革,总能在这里发现新的东西,这也是很多人欣赏 RYM 的地方。
即便 RYM 的界面老旧、落后于时代,但毕竟有老牌数据库的资历,很多人即便有地方搬家,也懒于搬家(豆瓣用户同理)。而界面这种东西,看久了总会习惯,比如,一旦习惯了 RYM 的大封面显示,换到其他地方就会吐槽小气。
RYM 的长处有很多,实用比颜值重要。首先提及的便是 RYM 的条目创建,音乐人页面需要社区投票通过之后才能生成,在音乐人名下专辑条目的首次创建倒不用审核,反而是专辑封面、再次修改信息会需要管理员过审,所有的创建、修改行为都需提供来源,当然过审的最佳方式就是提供官方来源。熟悉创建步骤,在 RYM 上添加条目是很方便的事,毕竟不用到处去找条码号。如果嫌 RYM 的华语作品少,那么就自行添加,所有条目都不是一开始就有的。
如其名所示,评分、评论是 RYM 的基本语义。它不限制你用什么语言写评论,首页上时常有非英语评论乱入。评分为 5 星制(可半星),逛多了 RYM 的年度榜单,你很快会发现均分高于 3.5 是很优异的成绩。另外还可以曲目打分,但与评论绑定,至少要写一句话。
然后是 RYM 那强大的 List,无所不包,早已跨过音乐的局限。你可以在 List 里写日记、写小说,还可以更新动漫追番进度,在游戏子站还没问世前,就有人用 List 来做游戏清单了。至于音乐相关的主题 List,更是发现新音乐的神奇通道。
当时心血来潮做起了唱片封面分类计划 Cover Project,完全得益于 RYM 社区整理的主题 List,最初的想法只是收集一下封面上的马,然后顺延展开,发现了更多有趣的主题 List,进而找到集合清单。把 List 项目作为相册呈现,是一个不错的想法,但我高估了自己的能力和效率,并且忽视了豆瓣审查的愈发缩紧。最后 Cover Project 的主题相册停滞在我的上一个豆瓣账号,关于年度唱片封面赏的年鉴则是从 2011 到 2016 年推出过 6 届。这个业余项目,感觉重启无望,毕竟个人精力有限,为了做一期年鉴而耗费一个月这种事做个几回就行了。
说回 RYM。
完全展开 RYM 的优异面,是没有必要的。只要你想认真记录听过的专辑,追踪喜欢的音乐人或乐队,那么 RYM 定不会让你失望。最后我想额外挑几个点简单说下 RYM 让我喜欢的地方——
可视化音乐地图。
个人资料页 ID 下方是一张世界地图,它是根据你的听过自动生成的,圆点表示艺术家所在城市。曾经有一个梦想,走遍全球。后来这个梦想变成,让听过占满全球。
新作提醒。
Upcoming 一栏会自动更新发行表,新碟预告没什么稀奇的,但在 RYM 这里,只要你曾经标记过的艺术家都会自动进入这个订阅,除非你取消提醒,这就很强大了,于是你标记过的艺术家越多,新作预告表会越丰富,除非他们都不再活跃。
去社交化的动态提醒。
不像其他网站,关注好友后会很方便看到对方在做什么、以前在做什么,RYM 全部收缩在地图下的通知栏,好友发表了什么评论、什么 List 都在这里面,也包括对厂牌的订阅,新专辑条目被加到什么厂牌,也会通知你。至于导航条的好友图标,点进去也是很简洁的动态列表,完全没有可刷的余地。
音乐体系清晰。
经过几次变更,RYM 对条目的归类已经相当全面。现分类为 Album/专辑、Live Album/现场专辑(以前没有单拎出来)、Mixtape/混音带、EP/迷你专辑、Single/单曲、Music Video/音乐视频、DJ Mix/DJ混音、Appears On/客串、Compilation/合辑、Bootleg/Unauthorized/私制唱片。
重点作品加粗。
部分艺术家页面的某些代表专辑会以加粗显示。重点艺术家会有社区票选出的 Rough Guide 放在资料页仅供参考,All-Time Top Five 曲目很有意思。
精确的风格探索。
RYM 的风格、流派定义相当严谨,大风格下细分子风格,再往下细分小风格,风格描述(定义、来源、影响)简明扼要但很到位,会给出该风格下综合评分较高的专辑,也会附上一个完整的风格活跃时间图谱。Discography 总表对于想探索同一风格的同学来说,简直太美。
有趣的描述关键词。
专辑页面除了风格需要用户自主投票外,后来新增的「Descriptors/描述词」也需用户投票,这往往是与风格无关的主观感受,例如忧郁、温暖、激进、浪漫、孤独,或者男声、女声、秋天、超现实、苦乐参半。没有正确的答案,你可以把这份音乐作品带给你的全部感受,以词汇的形式传递给他人。
自定义的榜单。
除了很有参考价值、实时变化的年度总榜,用户可随时自定义筛选榜单,例如按照风格查看具体某一年或某一年代的榜单,对于系统地跟进某风格相当有用。
评分
音乐资料:9/10
标记收藏:8/10
界面美观:7/10
用户体验:9/10
Listnd
截至日志发布,Listnd 网站访问依然有问题
样式不显示以往也出现过,用户体验堪忧
好的,从本小节起进入新世界开荒。
在 Reddit 讨论版当有人问起有没有音乐领域的 Letterboxd 时,Listnd 是个频繁被提及的名字。慕名而去之后,发现它与 Letterboxd 还是有很大不同,算是借鉴了一点思路。
Listnd 在设计和功能上做了很多减法。结果就是,我除了评分(10 分制),好像其它什么都不用做。个人页面的列表分别是听过、想听、评分、评论、清单。如果像我这样只评分的,那么只有两个表单会产生数据。版本收藏,是不存在的。
至于界面,与其说它好看,不如说是小清新。
而人少的笑话,就以某推特用户发表于 2020 年的评论结束:“人家 MusicBoard 一天获得的关注数就比你这个三年账号还多了。”
评分
音乐资料:6/10
标记收藏:6/10
界面美观:7/10
用户体验:7/10
MusicBoard
比 Listnd 模仿得更到位的是 MusicBoard。
视效和一些小细节上更让人揣测如果 Letterboxd 做了个音乐版本,恐怕就是 MusicBoard 这个样子。不过与原版不同,MusicBoard 的用户评论放在左边栏,紧跟曲目列表,反而觉得更贴合阅读重心。
比较遗憾的是,也没有收藏选项。条目标记只有评分和评论。评分为 5 星制,可半星,亦可设为仅自己可见。普通用户撰写评论有 5000 字数上限,付费后解除限制。在曲目列表,每一首都能单独评分、评论。或许对于有耐心的人来说,多点十几下是没什么问题的。
MusicBoard 最让人联想起 Letterboxd 可能是它的 List,网格视图既视感扑面而来。但非常遗憾的是,条目页面并没有与 List 关联起来,感觉 List 整个模块就是一座孤岛,或许后续会改进吧。
付费选项中的一个亮点是能查阅详尽的统计报告,包括风格分布、风格均分、发行年图表、每一年的高分专辑/曲目、评分最多次的艺术家、与社区评分差距较大的专辑/曲目。
网站默认为深色模式,不过可在导航栏切换为浅色模式。
与 Listnd 存在同样的问题,人少,活跃度堪忧。毕竟这是个创建于 2020 年的新网站,发展前景稍微期待一下。在新冠疫情居家隔离期间,创始人 Eric Heimer 打造了 MusicBoard 的雏形,如今要成为音乐界的 Letterboxd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评分
音乐资料:6/10
标记收藏:7/10
界面美观:8/10
用户体验:7/10
AlbumOfTheYear
其实说起老牌综合评分网站,有个很难绕得开的名字:Metacritic。之前一直没提的原因是,它的用户体验太差,当作媒体评分聚合窗口还行,日常使用还是算了。老牌音乐网站 AllMusic 同样存在过于主流、条目不全等问题。
新生代 AlbumOfTheYear(以下简称 AOTY)继承了 Metacritic 的媒体/用户双评分模块,在界面呈现上更简洁也更舒适,易用性更好些。评分为 100 分制,到头来还是以 10 区间做统计。自定义标签是在右侧专辑信息下面添加,显示并不实时。
看到社区指南里提到不好的评论操作包括“只评论封面如何”和“只列出喜欢的歌/讨厌的歌”,两箭命中我膝盖哎笑死。
个人评分页面可按唱片类型、发行年份进行筛选,选项不如 MusicBoard 多,但也足够使用。
就像“年度专辑”这个名字,随时为你奉上年度音乐榜单成了 AOTY 的首选功用。榜单自定义并不如 RYM 那般强大,却胜在能通过 Source 下拉单筛选不同媒体的榜单。
另外封面上「Must Hear Albums/必听专辑」的角标,蓝色代表媒体,红色代表用户,也算 AOTY 的一大特色。
评分
音乐资料:7/10
标记收藏:7/10
界面美观:7/10
用户体验:7/10
Discogs
老牌网站 Discogs 并不需要我来开荒。
放在这里,只是因为一直没有用它来标记。当初在与 RYM 的比较之下,觉得 Discogs 存在条目不全、风格定义笼统、文字太小等一些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Discogs 是一个很好的版本对比数据库,同一专辑不同版本的发行信息备注得很全面,还提供封面、封底、盘面甚至手册页的图片。
后来过了很多年,我才意识到 Discogs 的本质是个二手唱片交易市场啊!它的收藏和社群都是基于这一点,评分和评论从来不是它的主要功能。
评分
音乐资料:8/10
标记收藏:7/10
界面美观:7/10
用户体验:7/10
尾声
听歌的方式有很多种,黑胶无需神化,仪式感也可存在于流媒体当中。重要的是与音乐的亲密接触,那一刻的感受是极为私人的体验。
用音乐网站记录下音乐聆听过的痕迹,淡化评分,可能最后就只剩好听或不好听的片面印象。人的创造力与想象力那么无穷,用有限的时间去追赶、去探索无边界的音乐长河,看似徒劳而感伤。或许各种歌单、榜单能掀起一小波热度的缘故便是它们能帮你提前筛选,减少重复劳动。
不停地听点新东西,为的是找到真正贴合口味的作品,然后重复播放。
音乐,循环为生命的每一次心跳。
感谢出镜:
OK Computer by Radiohead(领衔主演)
Man Made Object by GoGo Penguin(客串)
Blonde by Frank Ocean(客串)
完结篇见!
同系列文章直达:
书 // 又有哪家阅读管理网站可取代豆瓣读书
影 // 没有海报墙的影视评分网站能用吗
音 // 好的音乐评分网站能提供什么
游 // 你到底要用多少个游戏标记网站
Today in History
2009 • 信号中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