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2-19 10:17 3 3916 5 mins

枕边微光#037 | 最后的乐章

如今的诺贝尔文学奖已经被调侃成了长寿者们的赛跑,文坛大佬们大都功成名就,仿佛只需要这么一款认证章,盖下即可奔赴西去了。如今已过66岁的朱利安·巴恩斯早已卸下了中青年作家的头衔,转手书写年老之境仿佛是很自然的选择。入围过四次布克奖的决选名单,终在2011年凭借《终结的感觉》摘取大奖,更像是一次照应书名的安慰。而阅读《终结的感觉》总有个想法悬在心中,那就是:说真的,朱利安·巴恩斯大概只有获得布克奖的资格了。当然,备受争议的诺贝尔文学奖评选标准暂不论述,我们应该拿历史上文学奖获得者中的大师们来充当诺贝尔文学奖的黄金标杆,目前看来,朱利安·巴恩斯的认证等级只是优秀而已。

闲话说毕。长寿作家有那么一拨,晚年仍笔耕不辍的也不在少。接连好几本都是关于年老的书,作为这样一个写作者的朱利安·巴恩斯还是有些可怕,仿佛在拼命打一场时间战,赶紧把要写的写掉,如同最后的乐章。不过,乐观又好奇着的是,如果还有下一本下下一本,他能写的题材将会是什么?

尾声一:自我观察

014729c2ed08a96a6d.jpg

不同于菲利普·罗斯的《垂死的肉身》过多陷于情欲的书写,朱利安·巴恩斯的年老主题小说《终结的感觉》更陷于回忆而不能自拔,但又明显不是《追忆逝水年华》那种粘稠、冗长感,他的回忆书写更简练、更跳跃、更顾左右而言他。所以很能理解看上去相当好读的故事,却有那么一些费解的细节,以及让人难以阖卷的致命一击结局。

这其实统统都可归结到作者本人的错。一切都是他一手造成的迷局,如果说“不可靠叙述”是本书的主角,那么还会不会有人疑惑?看到有人扯阿加莎婆婆的《罗杰疑案》我就着急,人家朱利安·巴恩斯写的并不是推理小说,如果我直接说“这是个叙诡小说”,那么阅读体验全变成找语言陷阱了。所以说,《终结的感觉》只是用了个伏笔,乖乖躺下,任他剖析,才是以不变应万变的乐趣所在。

开篇是六个回忆断章,并无次序之别。“你最后所记得的,并不总是与你曾经目睹的完全一样。”如果看完全书,再重看第一页的此句会有倒吸一口气之感,这明显不是伤古怀今的谜案追踪,也不是曾经沧海难为水的情感访谈,每句话都字字珠玑,皆是时间磨砺所造成的。这是一本能让人走进时间并体验掌控时间的小说,那些回忆、那些快进与暂停都细致入微地包裹着穿越者的所想所触,无奈、无能、无所得、无关紧要,在这个世界里并没有失意与成功的对峙,全是观察与被观察的维系,你来/他走,在一起/分开了,从克制中莽撞写到聪明中糊涂,从才华横溢的独行写到相敬如宾的陪伴,世间之事并不复杂,复杂的人心只不过碍于交流而已。这就是关键。秘密是藏着掖着,真相并不会自说自话,它等待被人指出,等待被人领悟,而非臆测。故事中所呈现的事实是,一个才华横溢的友人离奇自杀,一个曾经的恋人在数十年后冷眼相对,一段并不合理的回忆再度被掘开,就仿佛被生生从棺木中拽了出来,行尸走肉般扑面而来,那种触目惊心的震撼感将他彻底石化在那一刻,这才是终结的感觉,这才是石头从头顶上终于要落地了,这也是真相对人生这么多年的重新颠覆,并不是终结,而是以那个记忆存活的个体死去了,被填补了空缺的个体开始了新的生命。

小说的两部分看似比例失调,其实节奏用得相当好。第一部诚如六个回忆断章的开场,干脆凌厉地将学生时代的重要事件点到为止,叙述非常抓人。试想原本平常的三人团体,突然加入了一个脑子特别灵光的伙伴,所引发的摩擦效果是显著的,没有谁甘愿落人身后。艾德里安正是这样的存在,他先于同龄人思考,敢于跟历史老师辩论,针对同校男生的自杀竟可以发表出“爱神与死神间,死神又一次得胜”的评语,但就是这样一个艾德里安,在情商上一塌糊涂,也正是这样一个艾德里安,让人艳羡却酿造了自己的悲剧。

第二部的缓慢拖沓节奏与第一部的简洁明快形成极大反差。这其中更多的是在自我审视、自我评说,仿佛时间这一永恒虚无的话题总是需要更实在更可见的辅料,所以平庸的中年、个体的历史、絮叨的记忆成为循环往返的常客。巴恩斯的沉稳笔力在这一部分体现得十分强势,琐碎但不令人厌烦,自怜但不过分自贱,除去那些与往昔追讨的来回篇章,数那些内心独白的段落最为精彩,好句子数不胜数。

而这反复的自我谴责也把故事逐步带入到了尾声。总会有结局,结局几乎很少让本人满意,结局全都是留给旁人观赏的戏码,结局的出现意味着你不会再有感知。然而故事结局颇有玩味之意,从某种程度上说,它是促使作家写作全书的一个契机,却又随着写作过程而不断细微变化着,到了终于顺接上结局的那时起,结局已经变成读者心中的那扇未知之门,并不受作者所控制了。合上《终结的感觉》,回想之前的情节段落,会有豁然开朗之感,也会更加迷惑个中细节和突变,但更多的是怅然若失之感,仿佛还有点什么东西落下,仿佛什么也不留下。

尾声二:沉默对峙

0270f70599c527a868.jpg

如果说作家是与时俱进的书写者,那么很重要的一个表现便是将个人阅历呈现在作品当中。经历过青春的人会用文字来纪念,而一直在缅怀青春的写作者,与其说是保持年轻心态的怀旧者,不如说是躲进假想旧壳的逃避者。当然,真正的童心持有者并不介意过去与现实的隔阂,他们能将两者打通成直抵内心澄明的大门。

叶芝的诗句举世闻名,杜拉斯的小说开篇让人为之动容。步入年老的进程无时不刻陪伴着你我,而我们大多数时候只会当成房间里的大象,不到非常时刻从不直视。这大概就是朱利安·巴恩斯在这本《柠檬桌子》里所想聚焦的隐形“怪物”,当写到一定程度,所感兴趣的主题逐一减少,自身境况再次被摆上台前,青春、爱情、婚姻、死亡仿佛人生四部曲,标示着一个个制高点,而年老这一缓慢进程总是那么平庸那么无趣,完全没有高潮,就好像等待一样漫长单调。但在真正有能力的作家这里,任何题材都能写出不一样的光亮。这才是真正的阅读快感,能让你踏入并不熟悉但惊叹不止的世界,探索文本间的虚构内心与真实体验。

《美发简史》作为开篇,相当凝练。它将一个人的少年、中年、老年浓缩成三个断片,将剪头发这一从未改变过的行为拓展成检验成长、心态和岁月的标尺,不同的美发师,不变的主角,从小时候的害怕剃刀到长大后对美发师念叨不休的厌烦再到最后“跟上次剪的一样”的随遇而安,几乎是每个人的缩影。没有那些打理发型的花俏段落,反而始终持一股抗拒心理,对他人靠近的抗拒、冰凉剃刀的抗拒,对恋情关系的依赖更多反映出对伴侣离开的抗拒,对寂寞晚年的抗拒,对死亡的抗拒。然而一切也只能这样,不会有返老还童的奇迹逆转出现,所以只得老老实实接受顺应现状。

就好像《你知道的那些事儿》一样平淡,安然。两个老女人相约于每个月的第一个星期二,一起吃早餐。她们谈不上多么亲密,只不过有一个共同点,男人们都离世。可即便如此,在她们的早餐聚会上话题始终绕不开彼此的男人,除此之外,所能聊的话题大概只剩吃什么和八卦男服务生的性取向了。更好玩的地方在于,这俩女人的“交谈”竟然可以完全沉浸在自己的话题里,于是乎两个毫无关联的谈资在一段对话里并行交替。说到底,她们孤单又无聊,也自然毫无顾忌了,但对于过去,始终有道无法僭越的坎,并非是想保守秘密或是避免受伤,而仅仅是想埋葬那些纷扰以换取往后的安宁。

要说不安宁,得看《马茨·伊斯拉埃尔松的故事》。篇名和开场完全让人摸不着头脑,到后来才明白这所谓的故事乃是故事中的故事,原本用来充当爱情表白的讲述工具,到后来最终也没有展开。情形多么可悲,两个完全可以在一起的人,却因为这么一关没闯过去,留给彼此误解与遗憾。但故事里的行为还挺浪漫的,男人苦心积虑、酝酿万千地追求讲那个故事的最好方式,仿佛一旦讲述得体(不至像曾经一开场就被她打断),也许就能让女人跟他走,去看看这则故事实际发生的城市。如果不是前面多重铺垫,如果不是当事者并未成功,这会是精心而又可怕的诱骗术啊。

《警惕》更像是触目惊心的悬念戏,原本是很平常的关于公共场合道德修养的小问题,被放大到令人无法忽略的症结:在音乐会上有人止不住咳嗽,你该忍,还是他该忍?噢,别忘了年老所带来的敏感,所以《警惕》里的主角就无比挑剔这些妨碍他认真欣赏音乐的不合格听众,还将其上升到了关涉尊重、文明还是粗鲁的高度。席间的善意指责(隐性恐吓)是相当亮眼的段落,但比不过后来所揭示出的真相,由于他跟同性伴侣的分开,才让他变得更加警惕,所以俗话说得好,要结伴而行,像电影院和音乐会这种场合一个人就不要去了,寂寞滋味请自知。

朱利安·巴恩斯将反差心理玩转得恰到好处,其实他并不是细腻的心理派,他相当冷静,可以说是冷峻。篇篇都是近乎局外人的指涉写法,即使是以第一人称“我”为叙述者的篇目。几乎每一篇都有一个对手身份的角色出现,《美发简史》是理发师,《卫生》中是那个新来的妓女,《复活》中是屠格涅夫对托尔斯泰,《学法语》是近似于作者读者之间关于幻想与现实的博弈,《水果笼子》不外乎是喜闻乐见的围城内外的个中挣扎,只不过作为小孩和作为成年人眼中的父母关系并不可同一而论。事情就是这样,你看到的是一面,过段时间再看又是另外一面了。恒久远的不会是钻石或爱情,万事万物的逝去才是永恒不停歇的进程,年老只是潮流中的一缕罢了。

《沉默》中的艺术家自嘲相当幽默,“年轻人的事业蒸蒸日上”,是啊,后浪总要把前浪拍死在沙滩上,“他们注定是我的敌人!”可又能怎样,事实是,你越来越老,奔三奔四奔养老,未来既不属于你们也不属于他们,未来只不过是用来寄托的字眼,现在你所能做的是DO IT NOW!才华敌不过年轻,更挡不住拖延,陷在年老气衰中悔恨最可悲,因为等待死亡降临应该有的是平静,而非其它。

在最后,朱利安·巴恩斯为全书点题。这11则短篇如柠檬盘踞在桌子上,呼唤着你来品尝。“对中国人而言,柠檬象征死亡。”而这种找不到出处的说法,我们就不妨当成是作家本人对神秘中国的再创造吧。

Today in History

2008  •  All About No-Man

2007  •  青山镇王子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