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7-24 16:31 5 6308 7 mins

你属于你的同性

无力推荐。

《X一代》带给我的触动绝不是一言两语就能说清的,于是我选择不再多说。

之前,是这些印在页眉上的“词条”和“标语”,还有“插图”诱发了我的消费;阅读过程中,我被小说本身的魅力所折服,很久没看过如此酣畅有趣而富有深度的小说,上一本是《地底三万尺》吧?

于是,全索引录入:

词条
  • 麦式工作 (P6)
    低工资,低福利,不被尊重,没有未来的服务性行业的工作。通常被视为那些一辈子从未被人雇佣过的人的职业选择。

  • 穷玩一族 (P8)
    以失去稳定工作或固定住所为代价到处旅行的一群人。他们一定会和那些提供旅行资讯的电话咨询员保持稳定的联系。而且在聚会上,他们最关心的话题就是航空公司给他们的常客提供怎样的回报。

  • 可纪念历史事件匮乏期 (P11)
    所生活的年代似乎什么也不会发生,主要症状包括沉溺于报纸、杂志、电视新闻广播。

  • 历史性事件泛滥时期 (P12)
    所生活的年代似乎有太多事情发生。主要症状是过度依赖报纸、杂志和电视新闻广播。

  • 忆苦思甜 (P17)
    参观某些餐馆,烟囱林立的工业区,偏远农村——这些从表面上看,事件已被冻结在多年之前的地方——让自己在重返现实时可以感到些许安慰的一种行为方式。

  • 巴西化 (P18)
    伴随着中产阶级的消失,穷人和富人之间的鸿沟不断扩大。

  • 疫苗传播时代 (P18)
    生命安全得以保障的时空之旅,梦想到过去去旅行,但必须有合适的疫苗作保障。

  • 年代混搭 (P24)
    在着装方面,不分青红皂白将两个或三个不同时代的衣服搭配在一起,为了创造出一种个人风格:希拉=玛丽克特的耳环(1960s)+阔克温基的松糕鞋(1970s)+黑色短皮夹克(1950s和1980s)

  • 番茄酱式的情感爆发 (P32)
    某人内心被压抑许久的情绪和观点突然在某一刻彻底爆发,令认为形势一片大好的老板和同事感到震惊和不解。

  • 小牛催肥圈 (P32)
    狭窄而局促的工作空间,用包着布料可拆卸的墙分割而成,只有低职位的职员才会在里面工作。如同养牛场在屠宰之前圈小牛的圈。

  • 对婴儿潮中出生的人的羡慕 (P33)
    对于那些在婴儿潮早期出生的人所享受的物质极大丰富和长久的不断增长的物质保障的羡慕,而造成所有这一切发生的真实原因仅仅是他们出生早这一事实。

  • 伤痕累累的“小辫子” (P33)
    某个上了年纪落寞的婴儿潮中出生的人,总是想念做嬉皮或是自己落寞前的美好时光。

  • 维持“父母系”形象 (P34)
    是上一辈为了维持自己在下一辈的心目中的整体形象,而将下一辈人唠叨得一无是处的需要:“现在的孩子整天游手好闲。他们缺乏感情,对一切都是那么漠然。我们原来还知道走出去伸张正义。而他们所做的就是购物和发牢骚。”

  • 恐怖的舆论导向 (P34)
    决定整个办公室内的行为和态度的过程。

  • 保命流动大军 (P37)
    年轻人为了躲避对自己身体有不良影响的办公环境而离职的趋势。

  • 回归 (P37)
    辞掉现有工作,从事另一份待遇低、职位低的工作。

  • 实不符名 (P38)
    某人所做的工作不足以表现某人对自己的期望。

  • 权力雾 (P38)
    工作环境中等级庞杂而沟通不畅的倾向。

  • 对未来恐惧的矫枉过正 (P39)
    用一种过分极端的方式来抵消自己对于未来的恐惧,去加入一些表面上看与自己过去所有经历不相干的生活或工作,例如:安利推销员,健身,参加共和党,从事法律工作或一些服务行业的工作。

  • 地球的腔调 (P40)
    一小撮年轻人,崇尚素食主义,喜欢扎染的衣服和没什么劲儿的抽着玩的毒品,对音响有很高的要求,较真儿,总是缺乏幽默感。

  • 人种的魅力 (P40)
    年轻人更喜欢生活在自由表达情感,没有任何种族界限的社区:你不懂,妈妈,在我现在住的地方他们互相拥抱。

  • 二字头的崩溃 (P41)
    二十几岁时经历的一段心理崩溃,常常是由于离开学校后不能融入社会,产生孤独感而造成的。通常会走向药物治疗。

  • 成功恐惧症 (P44)
    害怕自己一旦成功,自己的需要就会被别人忽略,自己童年的梦想再也不会实现。

  • 避风网主义 (P49)
    相信总有一个安全网能缓冲财产和情感上受到的冲击,而这个网通常是父母。

  • 离婚假设 (P49)
    衍生于避风网主义,认为婚姻触礁不是个问题,因为夫妻双方都可以提出离婚请求。

  • 对抗安息日 (P51)
    决定在某个地方工作的唯一原因就是要在这个地方呆上一段时间(通常为期一年)。其目的通常为了某些纯个人意义的事情筹集资金,比如在克里特岛画水彩画,或是在香港用电脑设计套头衫上的图案。

  • 否定现在 (P61)
    告诉自己唯一珍贵的时光是过去,唯一可能有意思的时光是未来。

  • 强行规定的思乡病 (P61)
    强迫一伙人拥有根本不属于他们的记忆:我没有六十年代的记忆,我又怎么能属于六十年代呢?

  • 移觉 (P69)
    在内心中将活生生的、信奉基督教和犹太教共有价值观的中产阶级“漫画”为卡通人物。

  • 孽吻(超级因果报应) (P70)
    一种根深蒂固的信念,即惩罚永远都比罪行本身严重:臭氧洞就是对乱丢垃圾的报应。

  • 迷恋奇观 (P73)
    迷恋某些惊心动魄的场景。

  • 品质替补法 (P77)
    用具有文化或时尚内涵的物品替代价格昂贵但缺乏内涵的物品。“布莱恩,你把你那本加缪的小说忘在你哥哥的宝马车上了。”

  • 简化哲学 (P77)
    这种哲学教人减少对物质财富的期待:我现在已经不想赚大钱,也不想变成个大人物。我只想找到幸福,在爱德华州开个路边小咖啡店。

  • 幸存者的庆祝 (P88)
    想象自己是地球上最后一个幸存者并暗自庆幸。“我就要乘直升机上天,用微波炉砸塔可钟快餐连锁店。”

  • 柏拉图的阴影 (P88)
    与异性的无性友谊。

  • 心理“爆心投影点”(P91)
    想象自己在原子弹爆炸时所在的地点。GroundZero,成立于华盛顿,宣传核爆炸的毁灭性的机构。

  • 对独处的信仰 (P100)
    不惜一切代价追求独处,甚至牺牲与他人的长期交往。这种心态往往是由于对他人期望太高而产生的。

  • 关于名人的幸灾乐祸 (P101)
    由谈论名人之死而引发的令人毛骨悚然的兴奋。

  • 皇帝的“新”店 (P105)
    一种被普遍接受的观点,认为大型综合购物中心是没有外壳包围的,只有内部是真正存在的。此观点会让购物者产生视觉错位,将他们周围扑面而来的购物中心巨大水泥外壳视为实质上的不存在。

  • 疾病恐慌妄想症 (P107)
    由于缺乏医疗保障,人们会不断质疑自己原本很健康的身体以致患上妄想症。

  • 个人的禁忌 (P107)
    个人生活的小底线,与迷信仅一步之遥,在文化或宗教信仰缺失情况下,对人的生活进行指导。

  • 日本的极少主义 (P109)
    事业根基尚浅、经常跳槽的年轻人使用最频繁的室内装饰风格。

  • 建筑积食 (P110)
    建筑积食事实上是一种强迫症,是人们对于“酷”建筑环境无法自抑的追求,典型的陈设包括黑白加框的摄影作品(最好是Diane Arbus的),风格简约的松木家具,黑色家电,如电视、音响、电话,还有低瓦数的照明,能让人联想到五十年代的落地灯、桌椅以及名字复杂的花草。

  • 投票者的消极抵抗 (P117)
    不管是否徒劳,都试图通过不参加投票来表达对现行政治制度的不满。

  • 面包与电路 (P117)
    在电子时代,人们趋向于认为政党政治是过时的,无益于解决现今社会的诸多问题,在某些情况下,还会导致危险状况的发生。

  • 阿曼尼主义 (P121)
    以乔治·阿曼尼命名,指刻意模仿意大利民族无瑕和内敛的民族性格。同“日本极少主义”一样,阿曼尼主义体现了对自我控制的执着追求。

  • 贫困的成就 (P121)
    人只有拥有更少的财富,才会认为自己更好。

  • 细数音乐类别 (P127)
    病态地把音乐和音乐家过分细致分类的行为:Vienna Franks是城市白人音乐复兴并融合牙买加斯卡乐的典型代表。

  • 101主义 (P127)
    用一知半解的社会上流行一时的心理学原理对生活的方方面面进行支离破碎的分析。

  • 赶超雅皮者 (P136)
    X一代当中非主流的一群,相信雅皮神话,相信他们的生活方式会令人得到满足并切实可行。这些人常常债台高筑,或依赖某种药物,在小酌几杯后,会愿意谈论《圣经》中提到的世界末日善恶决战场。

  • 时时怀念 (P142)
    怀念刚刚过去的日子:“上帝啊,上个星期比这个星期强多了。”

  • 滞后的青春期 (P156)
    年轻时为事业打拼而错过了年轻人喜欢的文体活动。有时候,会在三十岁时为已逝的青春垂泪,最直接的后果就是选择可笑的发型和服饰来弥补内心的遗憾。

  • “伪”极少主义 (P159)
    表面上完全接受某种极少主义哲学,但在实际生活中却从不实施其中的任何原则。

  • 强撑的极少主义 (P156)
    与“品质替代”相似的一种生活策略,将自己物质的缺乏夸大为自己在精神和道德上富足的标志。

  • 旧词新用 (P160)
    为了讽刺或制造喜剧效果,某些人在日常生活对话中掺杂了以前广告、娱乐节目或包装袋上的标志性用语。

  • “空中”的家人 (P164)
    描述了办公室中同事间一种虚假的归属感,家庭感。

  • 无地自容 (P167)
    父母们对于自己某些举止不以为“不妥”,但那些“很妥”的举止却令子女们备受煎熬。凯伦全家在某个很随意的牛扒小屋中就餐,凯伦的父亲硬要严格按照品酒礼仪先小呷一口新出产的葡萄酒,才允许服务员将全家的酒杯斟满。父亲这不合时宜的小题大做令凯伦备觉尴尬,恨不得以头抢地上千次。

  • 娱乐贫民化 (P168)
    开始参加自认为比自己低一等的阶层的娱乐活动:凯伦!唐纳德!我们今晚去打保龄!没鞋也没事儿,可以租。

  • 工作贫民化 (P169)
    选择的工作低于自己的技能和教育水平,目的是逃避成年人的责任,或者避免在适合自己水平的工作中出现失误。

  • 对话贫民化 (P169)
    某些对话能带给我们羞于承认的愉悦,因为它们缺乏深度且漏洞百出,是“娱乐贫民化”的意外却重要的副产品。

  • 反潮流的佩饰 (P170)
    一件时尚的饰物配上另外一件保守套装,向全世界宣布:内心仍有个性的火焰在燃烧。比如四十年代的复古领带、耳环(只适用于男性),纽扣(只适用于女性),鼻环(只适用于女性),或者现在几乎已经绝迹的男女通用小老鼠辫发型。

  • 营养贫民化 (P179)
    食物的价值不在于口味,而在于它是否能够代表购买者的阶层,引起怀旧之情,它的包装能否引起联想:凯蒂和我买了罐Multi-Whip人造奶油而买有买纯奶油,因为我觉得经蒸馏处理过的纯甜奶油像极了六十年代早期驻扎在佛罗里达州彭沙科拉城的空军官兵的妻子们为庆祝丈夫升职喂给它们的东西。

  • 电视寓言 (P180)
    把从电视连续剧中学到的道德原则用在实际生活中:这和简丢了眼镜的那个细节一模一样。

  • OFD (P181)
    真他妈讨厌。“杰米在罗马机场滞留了足足三十六小时,可真够OFD。”

  • OFM (P181)
    时装灾难。“这可真是个OFM,我是说画家便裤?那可是1979年的样式,不可思议。”

  • 自我修炼 (P191)
    某独立个体在缺乏传统宗教原则护航前提下,凭一己之力,努力探索着建立某种以个人见解为基础的个人宗教体系,经常是投胎转世、与某位形象模糊的神灵的对白、自然主义以及因果报应的大杂烩。

  • 恐纸症 (P192)
    指极易被碎纸屑搞砸心情的症状。

  • 布莱迪症 (P201)
    由于生长在大家庭兄弟姐妹众多所产生的一种敏感心态。1965年以后出生的人群较少有此症。布莱迪症患者精于智力游戏,在过于嘈杂的环境中,情感上会出现疏离状态,不善参与人群活动,迫切需要界限清晰的个人空间。

  • 黑洞的私室 (P203)
    即“黑洞”居室,没有暖气的大仓库,墙面喷着日光荧光漆,地上堆放着被肢解的塑料时装模特,关于猫王的杂志书刊,许多盛满烟灰的烟灰缸,用碎玻璃做的雕塑,库房内播放着“地下丝绒”的歌。

  • 黑洞一族 (P203)
    X一代的一个小分支,以衣橱里只摆放黑色衣服著称。

  • 对传宗接代的奇怪希冀 (P204)
    用生儿育女来掩盖自己对未来彻底无所希冀的事实。

  • 骑士的侍从 (P205)
    X一代最普通的一个分支,而且是X一代中唯一被认为是有教养的一群。他们几乎总是成双成对,虽然被过高的住房消费和普通双职工的生活所压迫,但仍近似狂热地渴望在自己普通的生活中模拟艾森豪威尔时代的富足,他们的这份狂热也令他们鹤立于X一代中。他们总是会被自己对于家具和家居饰品的不厌且不懈的追求搞得心力交瘁。

  • 贫穷妄想症 (P206)
    经历过大衰退的父母向子女灌输对于财务危机的偏执意识。

  • 吹灯,拔蜡 (P206)
    子女们暗自在内心幻想着结算父母的总价值。

  • 与弱者为伍 (P207)
    在某种特定情况下几乎毫无例外地与弱者为伍的趋向。这种特征在消费群体中的表现便是购买那些不很成功的、不受关注的或是彻底砸手里的产品。“我知道这些维也纳免费邮寄商品不经使,但与其他那些雅皮的货色相比,它们看上去是那么惹人怜爱,我禁不住就购买了它们。”

  • “2+2=5”主义 (P213)
    坚持好久却最终招架不住目标市场战略的进攻,向它举手投了降。“好啦,好啦,你的破可乐我买了,别再烦我了。”

  • 瘫痪的选择权 (P213)
    面对诸多选择,人往往会无从下手。

  • 向婚姻交纳什一税 (P215)
    婚姻会让原本妙趣横生的人变得乏味扫兴:“谢谢邀请我们,可是诺琳和我今晚要看餐具的产品目录,然后还要看购物频道。”

  • 杰克和吉尔的聚会 (P217)
    骑士的侍从们的传统:将婴儿展示给被邀请的女士和男士,而一改以往只邀请女士出席出生庆祝会的风俗。由于男女均被邀请,导致购买力的成倍增加,致使聚会收到的礼物的价值达到了艾森豪威尔时代的标准。

  • 从大房子到小房子 (P218)
    父母搬到没有客房的小房子住,以避免二十至三十岁左右的孩子搬进搬出骚扰自己。

  • 对拥有住房者的艳羡 (P218)
    年轻人和被踢出局的人看到令人生畏的房屋费用时产生的嫉妒心理。

  • 绿色分界线 (P228)
    要懂得区分羡慕和嫉妒。

  • 膝反射讽刺 (P228)
    在日常对话中将未经思考的讥讽想当然地视作深思熟虑后的评论的倾向。

  • 壕堑避讽法 (P228)
    一种生活策略:为避免被他人嘲笑而拒绝各种情感上的冒险行为,是“膝反射讽刺”的主要目标。

  • 大红大紫诱发的漠然 (P229)
    认为没有任何事情是值得一做的,除非那事儿能让自己大红大紫。这种因追名而有的漠然貌似懒散,但起因却是更深层次的。

  • 等待分解 (P245)
    看到某种物品就去推测它腐烂分解的时间:“滑雪靴最糟糕,硬塑料做的,等太阳变成了超新星才能分解。”

  • 第一个十年 (P248)
    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

  • 失喻症 (P249)
    不能体会暗喻。

  • 多利安人的衰老 (P249)
    不愿泰然优雅地接受自己身体老化的征兆。

  • 往事依稀 (P252)
    经常谈论已过时的东西来点缀日常生活,如老电影,已经去世的电视明星,不畅销的图书,已经不存在的国家,这样做是在潜意识中炫耀自己受过的教育,并希望能从大众文化中脱俗。

  • 最好的地方是下一站 (P262)
    是受过短暂中产阶级教养的人群的普遍心态,不能在一个地方扎根,漂泊不定,总是认为下一个地方才是自己理想的归宿。

  • 对处女地的向往 (P263)
    总是希望自己选择的旅游目的地是一个无人问津过的地方。

  • 隐秘的技术憎恶症 (P263)
    暗自认为科学技术给人们带来更多的是威胁而不是让生活更美好轻松的信念。

  • 异乡孤芳自赏主义 (P264)
    在到达某个自己希望不被瞩目的国外旅游目的地后,却发现那里已经有许多和自己一样的人:为此十分恼怒而拒绝与那些自己的同类交谈,因为他们毁了自己想胜于别人的旅游梦想。

  • 当地人模仿秀 (P264)
    到达国外某个旅游目的地后佯装当地人。

  • 反常规迁徙 (P265)
    向科技较不发达,信息较闭塞,用户至上主义较不盛行的地区的迁徙。

  • 标语

    趁年轻多乘飞机 (P5)
    沉迷于肉食会阻止生活中任何实质性的改变 (P16)
    土地不是用来做交易的 (P21)
    阻断历史 (P58)
    你要么痛苦要么劳苦 (P89)
    我们的行为无异于昆虫 (P104)
    规模经济正在毁灭人类的选择权 (P116)
    被色诱的智商 (P120)
    办公桌压榨你的智商 (P135)
    你属于你的同性 (P150)
    重塑中产阶级 (P165)
    你不是你的主宰 (P174)
    自我忽悠 (P189)
    更少是一种可能 (P219)
    缅怀历史是法宝 (P230)
    控制等于被控制 (P236)
    你也许不属于新秩序 (P242)
    直视太阳 (P256)

    ——《X一代》
    [美]道格拉斯·库普兰德
    译/张颖

    Today in History

    2023  •  莎莉之家

    2008  •  枕边微光#005 | 人人都爱雷蒙德 IV

    2007  •  迟钝诱受拾叁君

    2007  •  Three Suns by Jamie Barn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