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7-23 07:19 3 2770 3 mins

枕边微光#048 | 精神分析美食家

马丁·苏特是瑞士文坛的一个特例,他作品里的商业元素带来了畅销,但却又不能简单地归为快餐文学。在乱花迷眼的情节转接之余,仍然会有引发读者掩卷深思的地方。也许是从创意广告界转行的缘故,马丁·苏特的小说显得格外简约克制,即便是带着明显心理小说的写法,可读起来却丝毫不觉繁琐,侦探、悬疑等类型元素的引入,让整体节奏变快,更多的变化与突转紧抓着读者好奇心最终发展成高潮过后的空白。

月之暗面

01.jpg

马丁·苏特以1999年的《小世界》出道,描述了一个身患老年痴呆而逐渐失忆的老人所隐藏的纳粹时期大家族中的一段秘事。惊险和侦探小说的行文节奏,加上平铺直叙之中的心理探秘,让整部小说充满玄机和张力。《小世界》和其后出版的《月亮的阴面》(2001)、《完美朋友》(2003)一并称作“精神分析三部曲”,它们在不同程度上剖析着主人公的内心,探寻着个人存在意义。

《月亮的阴面》得名于迷幻摇滚乐队Pink Floyd的经典专辑《月之暗面》(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 1973),可以说是把这张专辑当作阅读的背景乐会更好地理解故事里的精神探索之旅。从开篇的商业场景,到中段的迷幻入境,再到后期的野外生存与追逐游戏,小说的场景跳接跨越幅度相当之大。这倒也清晰划分出了几个层次,一一对应着主人公内心变化的几个阶段。

乌尔斯·布兰克是一位出色的经济法律师,在开篇的公司收购与合并谈判中,他面临压力但认为一切都在控制之中,洞悉幕后像是他的超能力,但他并不会盲目主动亮出底牌而是伺机而动。这就好比是另一边的幕后黑手皮乌斯·奥特登场时的场景,一出狩猎运动。

进入中年,布兰克没有丝毫的危机症状,相反,他正处于人生巅峰期。在工作之余的散步闲游是解压的良方,他偶然路过跳蚤市场,被一位极具异国风味的嬉皮姑娘所吸引。在好奇的驱使下,他从她手中购买了檀香,说不出来是真被香味吸引,还是为眼前这位与他的世界迥然不同的女孩着迷不已。

故事就此改变。《月亮的阴面》从一开始的节奏就相当之快,没有任何的拖泥带水,谈判开会到聚餐对谈,一切都像上了发条似的在正确的时间出现在正确的地点,除了跳蚤市场的那一小段停留。布兰克开始用起了不曾试过的檀香,挂念着那位名叫露西的女孩,哪怕他家中已有一位长期同居的女友,哪怕他和露西年龄代沟如此明显。就像任何脱离常态的转折,布兰克和露西之间的相互吸引是注定发生的戏码,这也是小说的一个关键点,布兰克那种严谨审慎的商业人生被露西这种狂野肆意的灵性人生撞击出一个象征解脱的豁口,他对露西所代表的新世界非常好奇。在一切都按部就班的无聊过程中,他前所未有地渴望大胆放肆一把。露西带领着布兰克前往森林露营,是与钢铁森林截然不同的色调和场景,布兰克体验了人生中第一次“迷幻之旅”。然而,由于无意中品尝了非同寻常的神秘蘑菇,布兰克的迷幻体验变得格外疯狂,像是打通了一切脉络,他的身体全权与自然融为一体,呼吸感受着最原始的精气,洞悉未曾洞悉过的奥秘,他像重新活过了一遍。迷幻之旅结束之后,他看待世界和周遭的方式俨然不同了,他觉得各种意义都有了另一种阐释,个人及生存价值也全然坍塌瓦解,传统意义上的成功已经不再重要,金钱、爱情变得无关紧要。他的行事为人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而这一切都是由于那株名为“灰蝶”的小蘑菇所引起的。

在理智与清醒之中,布兰克的矛盾与挣扎牵引着他走向无法逆转的偏执。他一方面惊讶内心的领悟,一方面又急切地希望自己能重新回到过去,回到正轨。蝴蝶效应所掀起的波澜一环环改变了所有事情,而他并不知,他以为只要再次以正确的方式食用“灰蝶”以正确的方式体验迷幻之旅,他便能重新拥抱过去的自己。于是在逐步偏离工作正常轨道之时,布兰克努力专研起蘑菇来,其中有一段甚至可以形容成“如何烹饪蘑菇才更美味”。

“灰蝶”只是小小的导火索,布兰克走向人性之恶是对标题“月亮的阴面”的映照,更是潜伏已久的心理危机。在高密度的叙述中,读者可以看到布兰克的心理突变其实是一种历史必然,迷幻之旅的引入只是增强戏剧表现力的元素,是从安静到暴烈的过渡中的一段无限变奏,充满了自由灵性的音乐性。从通篇结构上来讲,各个场景都是为同一主旨服务,即布兰克对内心真实自我的寻找从始至终都是一气呵成的。所以,月亮的阴面这一隐喻便不能单纯引申为人性之恶,而是隐在普遍人性深处的原始冲动,被社会常规压抑的一种自由。

完美朋友

02.jpg

《完美朋友》是马丁·苏特“精神分析三部曲”的最后一本,继《小世界》对人与社会环境的挖掘以及《月亮的阴面》对人与自然环境的角力之后,《完美朋友》倒是以更小处着眼,将视角转向人的内在精神世界。在必不可少的社会现实反馈之中,三部曲里的小说主角始终都处在找寻自我的过程,而《完美朋友》就像是这一主题的集大成版。

法比奥·罗西从病床上醒来,带着疑问:我是谁,我在哪里?这种近乎探讨生存本源的亘古问题实在太具典型性,法比奥只是一个小小的个案,他不落俗套地失忆了,显然,填补这段记忆空白成为小说的全部悬疑所在。有趣的反差在于,他不多不少恰恰失去了五十天记忆,五十天之前,他是名很受欢迎的记者,拥有一名深爱的女友诺丽娜,五十天之后,他是大家避之不及的人渣,诺丽娜不再搭理他,现任女友名叫玛琳。到底发生了什么?法比奥以自身之力走访侦查,颇有侦探小说的步伐,逐渐拼凑成一个惊天真相——巧克力生产中的食品安全案把他推到了现今地步,而几乎变换了一种生活的法比奥并没有被吓退,他坚持不懈地向前追查,这应是记者的本性使然。

书名里的“完美朋友”也像是一种反讽,五十天前法比奥的好友是同为记者的卢卡斯,五十天后的好友则是道不同的高中同学弗雷迪,弗雷迪对待金钱的态度曾是法比奥所不屑的,但如今,没有弗雷迪的支援法比奥恐怕很难在找寻失去的记忆道路上走更远。当然,随着故事的推进,“完美朋友”的真正指代也显而易见,或者说,从一开始,完美朋友的暗示就非常明显,就好比阅读本格推理小说,最有谋杀嫌疑的角色往往不是凶手。食品安全案所插入的变数,成为友谊的临界点,卢卡斯在这五十天内,从好友变身为抢走朋友女友的背叛者,法比奥不能理解,难以理解的更是自己把诺丽娜推向了卢卡斯的怀抱。

马丁·苏特在《完美朋友》中所引入的意大利风情为原本平实缺乏悬疑的故事增添了不少亮色。说它缺乏悬疑,主要是关键转折和最终真相、最终结局几乎都可以提前预见,并没有太巨大的逆转或反差,整个故事就是在失忆者找寻过去的框架上逐步填充,是一个足够圆润的整体,却缺乏棱角和意料之外的变化。马丁·苏特深谙流行时尚的脉络,他往往会在小说里引入美食元素,比如《月亮的阴面》里的蘑菇,《完美朋友》里的巧克力和意大利美食,以至后来他干脆凭着这种对美食的爱好写了一本名为《厨子》的小说。当然,让他在国际上打开知名度的应该是那部被改编成电影的《爱情谎言》,充满奇想的爱情故事让人难以抗拒。

Today in History

2008  •  枕边微光#004 | 人人都爱雷蒙德 III

2007  •  魔鬼小姐的来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