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2-13 02:26 1 5237 6 mins

假如你想拯救整个世界——摇滚少年养成攻略

都说人生如戏,纷呈剧情目不暇接。假如定义成另外一个“戏”,又会怎样?前阵子豆瓣上有个回帖互动提到,天哪我们是以Hard模式投胎到这个世上……如果不寻找攻略秘笈、不动用金手指等一切可利用资源,说不定哪分哪秒就挂了。

学习技能,投身行业,每一阶段都像是过关斩将般的做任务,至于事后奖励则完全看个人的标准,也许金钱不是一切,也许荣耀不是一切,也许不求回报只求安宁是一时享受,但总归有个自我认可。摇滚明星们的成名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一场以青春和梦想为赌注的冒险游戏,组团排练,巡回演出,在世界角落里打打怪赚点买药钱,练够本领再鼓起勇气去挑战BOSS。

成败总归后话。在少年热血时,更重要的是保持心气——如果连这个也被磨光,那还凭啥Rock 'n' Roll?写《沙漠》的伊坂幸太郎总相信拯救一说,不仅“打麻将也可以拯救世界”,在《Fish Story》里还涌出“一首朋克救地球”的论调。既然还有那么多人相信,那我们也继续这样相信摇滚乐能拯救世界吧,如何?

一周目:大母爱

01.jpg

流程:

少年列侬走向音乐之路,与其生母茱莉亚·列侬有很大关系。他在米米姨妈家中长大,乔治姨夫对他更是疼爱有加,在电影开场就神秘兮兮地送给列侬一个口风琴,故意扬言它很贵,而没过多久,乔治姨夫不幸离世。列侬痛哭,再后来,在乔治的葬礼上,列侬对一位红发女人好奇过度,由此走向寻母之旅。

在与生母相逢后,两人亲密如友,她教他弹班卓琴,带他去酒馆跳舞,他们一起去看猫王的演出纪实,一起在利物浦摊贩间流连忘返。很快,列侬走向Rock & Roll之路,梳起猫王式的发型,跟伙计们到唱片店里偷一叠叠唱片又一张张将那些爵士乐扔到河里。十六岁时,他组了第一支乐队——“矿工”(The Quarrymen),站在夏日演出台上的小伙子们几乎全都是在列侬霸气般命令下加入进来,他们年轻,他们生涩,却异常欢快地唱着有着俏皮词句的歌曲。那次演出中,台下的保罗正望着台上的列侬。

实际上,约翰·列侬直到十七岁才正式遇见更年轻的保罗·麦卡特尼,在电影中,向来狂妄的列侬望着这个年纪轻轻、个子矮小的保罗,无意间露出不屑的态度,保罗丝毫不怯场,当即秀了段吉他弹唱。尔后,已经被折服的列侬只好以我们还要演练为由先给自己下台。镜头跳转,列侬已经乖乖等着保罗来给自己上吉他课,不得不说,列侬死不服输又爱逞强。

而这也算是天才品性中的一环,就如一开始列侬认定的,自己终会属于天才聚集一处的nowhere,而他只需要照着方向好好走。这部散文小品式的电影也仅聚焦于少年天才的萌发阶段,青春、亲情、摇滚乐融汇在一起,像米米姨妈一而再再而三对少年列侬强调的那样,“眼镜!戴上眼镜!”,这些都是还不够那么伟大的约翰·列侬视野里无比清晰的平凡即景。

点评:

或许另一译名“约翰·列侬的少年时代”更贴近观众一些。无归属,没出处,怎么绕着说怎么玄乎。十五岁的约翰·列侬比较调皮,也像每个青春躁动的孩子那样对女生开着恶趣味的玩笑,后来被老师劝教“你哪儿也去不了,nowhere!”,他却很有底气地反驳:“你所说的‘nowhere’一定是天才济济一堂,我将注定属于那里。”

除了戏仿后来的约翰·列侬的歌曲《Nowhere Man》之外,这个片名“Nowhere Boy”携带着些许年少的轻狂,却意外煽情地走向了“无父男孩寻母之旅,无处是我家”的赚人泪花的悲剧之路。

其实煽情也没什么不好,九零后少年Aaron Johnson怎么看都太英俊了一点,他饰演的少年列侬在动作幅度上显得格外夸张,这使得煽情戏份多了几分乐趣,我们可以默默在心底学着马景涛大哥那般怒吼:“装!看你还装!(此处省略感叹号1984个)”而在煽情之外,音乐渲染做得还算到位,翻唱、复古虽说花样老套,但好歹能还原一下年代氛围。

隐藏要素:
Aaron Johnson于电影杀青后与导演Sam Taylor Wood闪电结婚,两者年龄相差23岁,真是一剂猛料。

适合人群:
披头士“死忠” / 青春片爱好者 / 八卦分子

二周目:歌舞青春

02.jpg

流程:

练过一代巨星约翰·列侬的恋母音乐教程,我们对名曲《Mother》和六十年代风潮非常熟悉。如果再来一次选择,从组团开始,你会从铁三角敲起,痴迷于四人餐桌边上玩牌,还是找更多牛逼的人组一个超级牛逼的大团?

男孩尼克为了一纸合约而招募键盘手,在古典音乐学院就读的女孩茱莉亚前去应聘。女成员并不是乐队的首选,不过在没有合适人选的情况下,只能考虑。一名亮眼的女性角色其实能为乐队增加一点人气值,可是也并不是1+3就等于4,如果团队内部各种纠结各种眉目传情,那说不定还不如三名光棍唱得响亮。

茱莉亚掩饰自己的教育背景,她化摇滚妆,不会玩滑板硬着头皮滑,无时无刻都想摆出一副没啥大不了的大喇喇姿态。在彩排当中,她甚至下意识地找椅子做起来弹键盘,尼克发现后凑过来轻声说:“It's a Rock Band!”

显而易见的少男少女情愫在他们俩之间萌生。茱莉亚偷偷练习自己写的歌,被早来的尼克听见,尼克随后接上词,两人开始对唱。然而,像每一个俗烂的罗密欧茱丽叶衍生桥段,尼克和茱莉亚出于古典与摇滚的教育背景开始闹别扭啦。各位配角、NPC们也依次蹦出来串联剧情,烘托矛盾。

最终尼克丢掉了乐队签约机会;茱莉亚在入学考试中突然转弹自己的曲子,随后再大胆地唱起关于内心的歌。尼克明白了她向他传达的讯息,在灯光聚焦下走上台与之对唱。

比起这个突兀的高潮处理,在片尾处极似《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结尾的群舞更为雷人,搞到最后,仿佛整出戏就专为这个MV作铺垫那样。

“摇滚起来”的口号喊起来容易,做起来的校园Pop Rock同样容易,容易出口也容易闭嘴。整个音乐梦想犹如一个委曲求全的笑话扣在一位青春叛逆期的少女头上,对音乐自由的追求成全她的枷锁之舞,内心的落寞迎来了男孩的热切,还有什么没摇滚起来?

点评:

《Rock It!》有着一个“土摇”的名字,同时势不可挡地跳起了土摇范儿的校园青春舞。套上“摇滚起来吧”的噱头,它模糊了摇滚乐与古典乐的边界,自顾自地在音乐大国度中沉溺。实乃悲剧。

这也并不是一部关于电工儿子招兵买卖组团成名的励志片,他被突如其来的懵懂爱情搅乱了一切计划步调——生命诚可贵,摇滚价更高,若为爱情故,两者皆可抛。所以他成了陪衬的野草。

插花:
德国首映上九零后少女观众的尖叫声足以证明这其实是一部偶像剧。

适合人群:
旅途中无聊人士 / 白烂青春片爱好者

三周目:梦中的情人

03.jpg

流程:

写到这里,我想说,如果前面两遍都没有打通,直接来到三周目的《斯科特对抗全世界》也没有问题。一周目是传奇人物,我们领会精神;二周目是做作偶像,我们嘲笑梦想;三周目才是正正经经脚踏实地却还有粉红幻想的小人物史诗呀,要摇滚要爱情要什么有什么,两手都抓两手都硬。

斯科特是“性炸弹”乐队(Sex Bob-Omb)的贝斯手,他有张不帅的脸,却有着遭人嫉恨的桃花好运。把着亚裔高中生的妹子四处炫耀也就算了,竟然在一次梦中邂逅粉红发色的女孩后,就开始发狂状地追着实体化的梦中情人跑。于是斯科特这小子脚踏两只船了,于是他一边甩了高中生一边在诅咒状的厄途上对战粉红女郎的七位“前任”们。因为只有打败了他们,他才能得到梦中情人。

拳打脚踢太小样,贝斯战的超声线炫目震撼,不过又哪里比得上Chris Evans的无尽滑板爆破、素食主义者的白色电眼一闪、乐队对抗战中的双子龙张牙舞爪。斯科特带着爱情使命,一路破关斩将,他那张一脸衰相的脸丝毫看不出任何怯场与放弃。

前六位“前任”是小菜一碟,有种轻松的心情,会相信斯科特能轻易解决掉。随后第七位“前任”亦即最终Boss的登场,则带来一种眼镜男“斯文败类”的压抑效果,不过这在小强一样的斯科特眼里,除了“欠抽欠砍”再无其他。

故事的结局像每个童话故事那样,歪小子斯科特从战败的躯体里爬起来重新再来一遍,电光石火一般解决掉魔王,然后追上梦中情人,一起走向那扇通向未来的木门。是不是从此幸福生活在一起这不重要,因为那永远不属于这个闯关范畴所要探讨的主题。

点评:

由于是漫画改编,自然带上酣畅淋漓的画面跳切,再融入各类电子游戏的桥段和特效,使得这部《斯科特对抗全世界》特别好玩。如同片名提及的全世界(The World)那般,各类夸张、抢戏在所难免,强大的配角阵容着实眼前一亮,各类画面图注令人喷饭。

有人会说饰演斯科特的Michael Cera令人审美疲劳,可是如果不是他这张脸,大概本作的喜剧效果会大打折扣。

原本会令人遐想的“摇滚乐拯救世界(赢得梦中情人)”的主题到了后半部分荡然无存,让人唏嘘之余只剩下“这哪里是摇滚电影明明是电子游戏闯关捡钱大片”的吐槽。

插花:
唔,观看此片很容易陷入是“火男”(Chris Evans)更帅,还是“超人男”(Brandon Routh)更帅的无限循环斗争中。

适合人群:
童心未泯者 / 爆米花电影爱好者

隐藏关:双星记

04.jpg

流程:

欢迎来到这个隐藏关卡,忘记怎么进来的也没关系,只需要你再往前走一步,以便看清那来自过去的影像。

连体双胞胎并不像是从神秘传说中走出来的怪物,他们穿衣得体微笑低语,他们亲密无间互为对照,他们同握一把吉他共唱一首歌。汗水浸淫着青春,空气中荡漾着纯粹的释放,少年们诠释着摇滚的母题:无羁无绊。

哪怕有着经纪人的包装,各种商业流程,连体少年俩照样活在只属于对方的世界里,沉静与暴躁互为补语,痛与乐共眠。

他们只是站在台上吼唱、发声,台下的一切似乎无关紧要。他们抽烟,亲吻女孩,在夜晚爬向床。透过联接外部世界的窗,他们看到的永远是孩童时代的影像,胶片在时光中老去。

没有什么能解释或者治愈那份黏合之痛,正如摇滚并不能拯救整个世界一样,他们的宿命像无疾而终的梦魇,毫无始末之感,就消逝于风中。

点评:

很纯粹的英国气质,伪纪录片的形式却带来鬼魅般的梦境掠影。本片还有另外一个译名——“双面罗密欧”,只是这个“罗密欧”仅有另一位“罗密欧”的亲密陪伴。

对摇滚乐队运作流程以及各种台前幕后都有很直观的呈现,然而由于题材的异常性,导致本片更像是一则散落在70年代摇滚风潮的小品。

隐藏奖励:
饰演连体双胞胎的双胞胎演员是哥哥Luke Treadaway和弟弟Harry Treadaway,他们早年组过一个乐队叫Lizardsun。本色出演的《摇滚兄弟》是兄弟俩的出道作,之后两人暂无合作之作。今年27岁的哥俩仍然一副少年相,印象深刻的是2007年的Luke出演《迷情站台》(Clapham Junction)的十四岁少年泰奥,2009年的Harry出演《鱼缸》(Fish Tank)里十七岁少年比利,年岁仿佛不在他们脸庞上留下印痕。

适合人群:
美少年爱好者 / 英国电影拥趸

四周目:在路上

05.jpg

流程:

假如要问摇滚青年的终极奥义,“颠沛流离”必是烂熟于心的法则之一。如果只在一处混,怎么能体现摇滚之精神面貌、青年之蓬勃朝气呢?在路上,抛开文艺气息的惺惺作态,这确实是音乐创作、任何创作的常态。只有在旅途上才能看到的风景,永远抵达不了目的地带来的成就感,这才是每个摇滚青年所要追求并享受的梦。

菲利普和卢卡斯是从小长大的挚友,有着相同的音乐喜好也不足为奇。原本在伦敦实习的卢卡斯,也仅仅是为了能再次弹吉他而回到了巴黎。四人乐队,十分标准。他们在酒吧消磨夜晚,等待机缘。

就好像附赠品一般,签约发片同时带来的爱情好运让他们尝到了知足的甜味。酒照样喝,歌照样唱,“不管你喜欢还是不喜欢”,反复跳出的宣言昭示着随性的生活方式。

卢卡斯的内敛造成他的爱情晚点,同时碍于与菲利普的友情,他难以面对同时喜欢一个女孩的局面。偷尝禁果,情绪失控,这都算乐队内部的小波澜。然而玩乐队并不是为了以此来吸引女孩。女孩都会过去,兄弟情才长存。

他们跳上印有乐队名“Lust”标识的大巴,开始夏季巡演。去法国南方,去西班牙,沐浴阳光,浸身大海。

菲利普在醉酒的夜晚里跳下石崖,消失在水泡中,带着刻意、偶然以及激情融进黑暗。众人疯狂叫着他的名字,他也不出现。最后,他冒出头来把惊喜、侥幸以及玩笑一一吐出来。

这个插曲是个暗示,也是对开头的呼应。带着诗意率性而活的菲利普能站在屋顶上迎风诵读诗作,却无法面对征兵令而割舍乐队作为他青春的一分子。喜恶分明,选择自己的生活,为纯粹,不为混沌。

只是,理想主义者总容易被现实击倒,这种悲剧难以解说。最后跳下大巴的卢卡斯像是青春还在激情已逝的空壳,走向墓地。

音乐一直在响。音乐是血脉,是埋葬你我的土壤。

点评:

这部电影的配乐为一半原创一半经典。虽说法语绵软听起来不够摇滚,不过在Lust乐队的演奏中还算颇有气氛。“帕拉迪姆大巴”是巴黎著名的夜店,很多世界级知名乐队都来过这里演出,但作为片名来讲,显得有点凝聚力不足。整部电影呈现出生活化的散漫篇章,重点是几个少年的几段历程,乐队及酒吧都像是坐标,标记着永不再来的年少痴狂。

隐藏要素:
扮演乐队成员的演员基本都会乐器。以《爱疯狂》(C.R.A.Z.Y)广为人知的Marc-André Grondin原本熟练的是鼓,但为了出演本片卢卡斯一角而苦练吉他。

适合人群:
文艺片爱好者 / 公路迷

Today in History

2011  •  枕边微光#027 | 世间奇妙物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