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7-11 18:04 1 1531 2 mins

Dan San | 现代美国梦

3.jpg

悬浮在城市之上的庇护所,隐匿在薄雾之中的森林,与世隔绝,却与当下心境无比贴近。一曲一调,是那么抚慰。

比利时列日乐队Dan San最早只是一支民谣双人和声组合,乐队名来自粤语“多谢”。2010年推出了首张EP《Pillow》,原声吉他的清新,有关爱与和平的唱诉,音色让人想起Simon & Garfunkel或是Sufjan Stevens。两位创始人,Thomas Medard与Jerome Magnée包办全部的词曲创作。

紧接着,两年后他们扩充人马,带来了拥有更丰富细节、更细腻情怀的《Domino》。这张专辑让Dan San随之展开了欧洲巡演,乐队才算真正意义上崭露头角。

2015年初,乐队重新聚集起来。6位成员的编制已经算是足够豪华。他们渴望改造自己,克服障碍,在保持Dan San舒适宜人的旋律基础上,做到情感铺陈的简练。整个排练、创作过程变得更复杂,是彼此选择与让步的交流。对音乐的热情、对艺术的再造,带来了全新的专辑《Shelter》。“庇护所”的创作设想在于,从艺术创作到录制,从文字书写到器乐选择,再创造会让这张专辑变得更完整。他们请来了外援,知名法国制作人Yann Arnaud(Air、Phoenix、Syd Matters)加入庇护所的粉刷润色工作。至此,《Shelter》沾染上轻度复古气息,老式的音色更放大了词作的愁绪。

森林、峭壁、峡谷、山脉转为成Dan San的灵感对象,他们轻声念叨的阳光明媚、海滨家园,一而再再而三地催促着我们出门走走,一睹这如画的自然风光。《Shelter》毫无疑问不再是封面上那亮着灯的具体的一所房子,它是现代社会生活压力下亟待放松的一种释放象征,提醒着我们内心深处对离开的渴望。就像专辑中吹拂着“美国梦”式自由风《America》,“这种生活我们曾经有过,也可能将会有”,MV中跟随着骑摩托车的男青年,行过乡野海滨,驶过隧道山岭,速度随着节奏而快慢,明显不是美国的风光,反差感映照着歌词的梦想。专辑曲目标题揭示这些关键词:美国、梦、红杉、海洋、鹦鹉螺、海马、归家、某处……Dan San认为这些想法表达基于他们音乐空间的开放,大概是因为他们来自一个欧洲小国,于是他们更有空间去想象美国——它的美妙音乐,它的美丽风景。这种内心冲动,他们转为灵感激发而出,这是创作的执念。至于遍布专辑的水的意象,是极具价值且工具化的象征,所有人都知道大海可以是平静的,也可在某处波澜不堪,与风暴狂野伴生。

与美国野外的自然优美成对比的是,《Shelter》或者“隐藏所”更聚焦室内的安逸。探索世界与投靠家园这种两极分化,恰是Dan San两位创始人的习性区别,Jerome Magnée热衷于旅行与探索新的文化,而Thomas Medard更愿意体验家的温暖。《Shelter》正是突出这种性格组合的产物,他们试图脱离各自的习惯,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将如何一起工作、发现并解决音乐上的问题此类感觉一一投射到专辑里,封面上房子窗户亮灯的意象,正是传递出他们正在室内忙活的信息。

Dan San在《Shetler》利用文本谈论了很多问题,比如他们的恐惧、焦虑以及欲望体验,他们的生活周遭观察。例如在《America》里,“对于那些在生活中遭遇损失的人,如何突破或转折的问题是去别的地方逃避或躲闪,这种情况周围比比皆是。”乐队试图了解这种状态,写进歌中,润色隐喻与言辞,让每个人都能理解无误。Dan San的歌曲主题都是普世的,是直接唱给内心的对话。

和声异常美妙,Dan San的每一作都在成长。《Domino》比《Pillow》更富有层次变化,《Shelter》相较《Domino》而言,氛围与主题风格进一步成熟,情绪拿捏真实自如,旋律上更梦幻悦耳、更让人流连往返。

Today in History

2011  •  枕边微光#022 | 再见狂想曲

2008  •  超音波#015 | 失身体前屈

2007  •  亲亲爱爱的运动员邻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