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2-13 05:07 1 3354 4 mins

枕边微光#028 | 诗情,画意

这世界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有时候想放慢下来都很难,或者说,享受慢生活是一种奢望,主动去追求是一种矫情。米兰·昆德拉在《慢》一书里呈现了无所事事之外的悠闲情怀,置身事外,感受整个世界放慢后的失重感,感受时空流转间的轻盈感。所谓看破红尘,其实只不过是将个人渺小后比照自身与世界的距离所带来的疏离与透彻,60岁的莱恩纳德·科恩的禅修行为不外乎是对庸碌现实的一种告别。探寻禅宗的意义,其实是在探寻无。而在如今这个速食时代,读诗,多么无用,无疑是在读早已死去的传统。然而就像摇滚乐从蜕变中走来,激情、自由、梦想是始终不变的血脉跳动,抛开那些繁复文字,抛开那些外在纷扰,诗歌像是直抵人心的利刃,让我们看清本质,看到不断追求当中的不变信念。

欲望为马

0186d3c5f0ac0939d0.jpg

歌者

作为一个民谣歌手,他足够出名。

往往如此,当一个人某一方面的光芒足够闪耀,他的其它方面很容易被世人所忽视。毕竟“全才”这种称号并不是轻易拿出来扣的。所以,莱恩纳德·科恩(Leonard Cohen)以歌手身份被人铭记,而他的小说、他的诗歌并没能拥有像他歌迷那么多的书迷。早些年,译林曾出版过他的那部后现代小说《美丽失败者》(Beautiful Losers),只不过将书名译成了“大大方方的输家”,很可惜受众并不广,这与当时难看的封面设计有一部分关系。

而科恩的诗歌,一向被人称道。所谓“诗”与“歌”,两者水乳交融,如科恩在《头衔》一诗里所写,“我有诗人的头衔/或许有一阵子/我是个诗人/我也被仁慈地授予/歌手的头衔/尽管/我几乎连音都唱不准”,无关先后顺序,身为歌手的科恩将诗人的诗情挥洒得淋漓尽致,他的许多著名歌曲更像是娓娓道来的叙事诗。他的歌曲成为了其它艺术演绎作品的背景乐,但属于科恩的诗情是难以被复制的。

去年,科恩那39岁的儿子Adam Cohen发了一张专辑叫《Like A Man》,嗓音有点故作老道,还是没有老爸那么的神。就在今年一月底,77岁的科恩带来了新专辑《Old Ideas》,新世纪继续唱诉那些爱与黑暗的古老主题。岁月流逝,世界变迁,音乐仍如诗如画永焕生机。

隐者

在这本《渴望之书》的几大主题当中,从开篇起所涉及的禅宗思想不得不说是一大亮点。毕竟,歌手到和尚的形象变换十分迥异。他剔了光头,穿上僧袍,拜了老师,有了法号,坐的多,睡的少,看上去没什么不彻底的了。科恩的这种归隐行径说到底是出于禅宗式的无我,一种孤独天赋,一种对世事无常的无所谓。可惜对“终极真理”的悟彻并不是那么轻而易举的,在当了好一阵子的隐者后,科恩算是开悟,自己并不是习禅的那块料。但不可否认,这一经历也为科恩的老年心境添增了非同寻常的静谧,那种在功名尘世间难以寻觅的静谧。如同他的法号“自闲”的字面意义,他的诗,他的歌,他的小说,他的人生,仿佛全都有了同一情趣——悠然闲逛,于是在《头衔》结尾盛情邀请读者来这个“奢侈、每况愈下、无所事事的隐居王国中”一起闲逛也很合情合理。

另外,书中还呈现出另一“隐者”形象。在《我所有的消息》中,科恩宣告“不要解构/我无药的高潮/我清醒但/喜欢飞翔”,这一“瘾者”形象也正是科恩放肆且放松的内心追求,与禅宗思想有着几乎相同的理念,主张面对、陶醉、当机立断、融入当下。在诗中的直白、勇敢,就是科恩最真性情的一面,他毫不忌惮地坦言“我越老,我越高兴”、“我太寂寞”、“我是痛苦之音,我无法被抚慰”,但归根到底,他其实都无所谓,不顾苍老,苍老是他的音乐神髓,不管寂寞,寂寞抗不过“为爱而死、死而复生”的依存,无谓痛苦与磨炼,因为最终都敌不过古老的内在沉默之音。然而,他始终自诘,始终在回忆,这是科恩最大的魅力所在。

爱者

除了中英文对照,来自科恩本人独具风格的插画可算是本书的最大亮点。他毫不吝惜地展现自己被时光疼爱的皱纹,展现自己的丑态,在脸部纠结之下、身为歌者的那种温情全然退场,让人难以想象这张面庞会唱诉那么深情的情歌。而爱与思念,作为本书的另一大主题,也在诸多画作中得以呈现。只不过,有了更为世俗的表现外衣,名为“欲望”。而科恩也并没有刻意含蓄,因为他是凡人不是神,因为这是人的常态,主观克制其实会有种病态的反弹效果。

就如在开篇诗作《渴望之书》提及的“欲望为马/抑郁为车”,从艺术到人生,从禅宗到纵欲,生命在两极间停摆,从完整到破碎,从指向到迷失,从快乐结局到巨大分裂,从无处可去到世界中心,“爱喜欢来去自由”。他会拿出所有的爱将之一分为二,“一半给你一半给我”;也会认为“更好的爱是禅爱”;还会用他现在和曾经的全部去爱,像“一千个吻那么深”;最美最曼妙的爱发生在《半个世界》里,她和他躺下,“一载仿佛活了千年”,在那片透明、轻盈、闪烁的大地那儿,“爱没有意识,没有束缚,自由自在”——穷极人类语言,最高的爱不过如此。

也正是源于爱,他那么会歌唱,会打动人心。

梦想为车

02ff244d5152162b32.jpg

文为骨

现在再来谈“摇滚”这一概念,总显得老掉牙,就像“老掉牙”这一词就足够OUT那样。不过对于每个有心有回忆有过青春梦也有过年少轻狂的乐迷或者音乐从业人士来说,随着岁月流逝却总会有那么一块柔软的内心地留给某些不乏激情热血的追忆来轻拨挑弄。就像“我曾有一个梦想”、“我要我们在一起”那般坚若磐石。

听摇滚的孩子换了一拨又一拨,老一代生儿育女,新世代带着非主流或者说更年轻的资本,不管你是否能正确解读“摇滚”二字所涵盖且指向的意义,它都能在你聆听那刻起为你开启通向自由的梦想大门,随你所想、随心所欲的激情王国就在脚下。抛开那些繁冗的历史脉络、纷杂的风格定义,听你想听的音乐,这才是摇滚的精髓。毕竟,摇滚乐发展至今,意义早已脱离了那个狭隘的乐风所指,变得更为丰富宽泛,它不仅是一种单纯的音乐门类,而更像是一种现代的生活方式。它能感动人的地方实在太多,大肆赞美又显得过度烂俗,用心铭记以字为证不妨说是一种很文艺的方式。

作者王非在前言中谈到这本书从构想到出版花了足足七年的时间,这七年之痒实在不易,很多事情都会改变我们的想法,而对梦想的坚持使得这份成品也格外真诚。在诸多激情写就的跋序推荐语之后,全书分为三大部分,几乎将国际艺人、中国摇滚、乐迷及亚文化作了一番全面展示。在第一部分,世界各国的乐队、艺人像是打散了的多米诺骨牌,无序排列,无关国别所属,无关资格新老,有骨灰级的Bob Dylan、AC/DC.、Rolling Stones等,也有如今中坚力量的Placebo、Sonic Youth、Foo Fighters等,还有一些不太为人所知的诸如日韩10乐队、乌拉圭Orange乐队、法国Le Singe Blanc乐队等……像是闲庭信步般的音乐游历,一章章短文配以很有诗情的标题,将读者随意拉入各自的国度之中。正如作者所说的那样,希望你能在厕所方便、无聊之时随意翻开这本书,念想起年少的梦想,不过说真的,要在如厕时翻起来,此书还是有点重的。

画为衣

与其它摇滚读物比起来,这本《摇滚青春》的特别之处在于作者本人身为多年的音乐摄影师,将近些年来流转各大Live House所摄来的“精彩瞬间”整理收集其中,这些原创照片对于一位摇滚书写者来说十分难得。随便翻翻,就能感受到现场那挥汗如雨的躁动激情,举手投足的自在放松,或是静静唱诉的温柔回转。在内页排版设计上,也体现了一番浓墨重彩的鲜明,就好比摇滚乐那般极具爆发力,视觉上的强烈冲击感也成了本书很有个性的设计诉求。这点在封面上也同样可见,红黄相间的日光放射状线条很有存在感,同样,很多唱片封面采用“日光放射”的平面设计也是为追求此种闪耀效果。

除开很有分量的现场照片,本书在第三部分“乐迷”中还将视线投向了摇滚乐的主力消费军还有日渐时尚起来的摇滚亚文化,街头涂鸦、极限运动、音乐节狂热、青春厮混派对等等莫不是现代都市的活力彰显,在名为“闪了一下子,眩晕一辈子:灵魂出窍的仲夏夜”的章节中,以一组美煞人眼的黑白照片极好地表现了世间的静谧、城市的空寂以及青春的爱与相守。要真说起来,所占篇幅最少的第三部分,无论是图片还是配文设计其实是整本书最出彩的篇章。在End小节所用到的标题“吃的比牛烂,起得比鸡早:厮混,城市生活”是大多数都市青年人的真实写照,而落幕中的黑白城市看上去是那么繁华,却数不尽有多少追逐梦想追随爱的寂寞青年在摸爬滚打啊,摇滚乐在很多时候就成了这么一针强心剂。

Today in History

2009  •  Forever Pamplo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