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7-12 16:10 2 1432 2 mins

Amber Arcades | 梦想建筑师

ed67584777079202b3320b8b544734b8.jpg

随着现代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唱片发行已经不再是主要的盈利渠道,下载与文件共享促生了新的商业模式,巡演才是乐队、音乐人们的主要收入来源。唱片说到底成了看巡演前的试听体验、看巡演后的记忆凭证。

一年前,26岁的荷兰姑娘Annelotte de Graaf前往纽约录制她的首张专辑,选择了Amber Arcades这样一个艺名。有意思的是,她没有先找厂牌签约帮忙筹划,而是自筹资金录制好专辑,然后再寻找合适的厂牌。最终,《Fading Lines》于英国传奇厂牌Heavenly发行。无论音色还是气质都与厂牌极为契合,泛着复古梦幻气息的现代之作,词作、旋律功底相当扎实。

“现在时代不同了,如果想要乐队正常起步,你需要一个日常工作,可以在酒吧打工或像我做的工作。” Annelotte是一名政府法律职员,目前在做移民服务,“你所做的一些决定有时会严重影响其他人的生活和故事,但大体来说,这不过是一个办公室工作。事实上,我做的内容很无聊,只需点击、阅读、点击,但所涉及的信息却是非常沉重的。”这份有周期、模式化的工作让她得以追随音乐热情,就算新专发行后的巡演,日程安排也是可控的。

作为体贴的音乐创作者,Annelotte选择自费录制专辑的原因是“给厂牌投递小样现在已经没有用了,厂牌很难从投资中回本,如果先把专辑制作好,这样就减少了厂牌的风险。”而至于为什么不在家做专辑,非要越洋跨国去录音室录制的逻辑是“无论如何我终归会花很多钱,所以不如让我跟最想合作的人一起来做我的梦想专辑。”在纽约一个月,她更坚信了自己这个决定的正确。荷兰有很多不错的乐队,但很少人会注意到他们,这毕竟是个小国,大部分乐队都不会离开荷兰,跨国巡演也仅在欧洲范围内。Annelotte的野心不仅是到荷兰之外去,而是让Amber Arcades变得更国际化。

专辑中的一首歌《Apophenia》可以总结Annelotte是如何创作的,“我会倾向于跟随直觉,如果我看见某些轨迹指向某个方向,那么我就会往那个方向走。”与其说,这张《Fading Lines》是写给自己的个人记录,不如说它是联结思想、观念、记忆的歌曲集,某种程度上的意识流。而最接近于这种内核的莫过于那首《Constant’s Dream》,歌曲聚焦了一个设计了乌托邦的城市建筑师。这也是专辑中创作的最早的一首,写于三年前,大部分歌曲在正式录制的半年前就写好了,当时还发了一张EP《Patiently》,而七分钟长的《Turning Light》是在录制过程中一小时内写出来的,轻快的节拍,逆向的光芒,郁郁葱葱的合成器加成,异常丰富的器乐质感。

谈到专辑名“Fading Lines”,需要了解的背景是Annelotte在祖父去世后的那个月写下了这大部分歌,那些有关时间流逝、生命结束的思考一并融入其中,“我们是如何想办法接受生活的乏味、兴奋、悲伤以及惊奇瞬间,所有的瞬间纠结、时光纷杂全部汇聚成一朵模糊的云。”标题大体上指代这些想法和感受,线性的时间轨迹有时候与我们所真正经历的并不吻合,同时,生活瞬间与记忆碎片也存在着明显分界。

仅仅是一次野心出行,Annelotte de Graaf实现了个人的梦想,也让世界听到了一个荷兰女孩对梦幻流行的致敬以及私人化歌唱。也许谈不上惊世杰作,至少众多媒体、评论站注意到了Amber Arcades。这不,Heavenly厂牌已经计划两年后发行她的第二张专辑,不用自己掏钱包,那时候的Amber Arcades听上去将会是怎样呢?

Today in History

2007  •  反控制与真告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