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5-06 17:48 0 3251 4 mins

枕边微光#031 | 明日之歌

会不会总觉得今天不够用,明天又太多,总把事情推到明天去想去做,可是“明天明天明天”虚无缥缈,看似很近又怎么也触不到——在《而河马被煮死在水槽里》有两个年轻人,他们计划当水手出海,却一天推一天地错过了上船,最后被悲剧撞上身。

会不会总认为今日太短暂,明日没完没了,人生太短暂,永生遥不可及——无数作品演绎了永生这一主题,而卡萨雷斯的《莫雷尔的发明》无疑将种种幻想搬上了实践舞台,这座永恒的孤岛不是人间炼狱便是极乐天堂。

会不会总抱怨如今的生活缺少自由缺少乐趣缺少刺激,总期盼明天就能长大摆脱各种桎梏摆脱父母的管束,总认为青春挥霍不尽,也总认为跟成熟后比起来这些年少狂妄不过是小儿科,只是那个社会还未将最真实的一面摊在你面前——因为你的生活还在父辈们的庇护下,《哦!爸爸们》展现出为了儿子爸爸们可以做到什么程度,不论多么夸张,出生入死全是为了爱。在六月父亲节来临之际,看看《哦!爸爸们》吧,十足的应景之作。

青春祭曲

01554b316f6189adbc.jpg

“垮掉的一代”是一个团体混出名的文学运动,他们厮混在一起,写作喝酒互相调侃,按照今天的说法是一堆文艺青年成天闲逛,脑子一灵光然后就开始码字,写完了再互相品评。而“垮掉的一代”们的文学沙龙没这么多事,所有的文艺杂谈都在喝酒聊天中完成,去冒险去闲逛其实也等同于去朝圣去追梦。

这是一个逃离与被逃离的怪圈,因为青春自由无定性,所以这群年轻人有着诸多可能性,太多的不靠谱也被调侃成“明天就好”,仿佛一旦到了明天一切都自有沉浮。在“垮掉的一代”还未“垮掉”成名之前,他们几个还只是青涩毛头小子,有着狂妄的想法,批评着一切能批评之物,那时谁也不知道日后凯鲁亚克的《在路上》成了文艺青年的朝拜圣经,巴勒斯的《裸体午餐》经大卫·柯南伯格改编后丝毫不减半点迷狂,金斯伯格的《嚎叫》震醒了布鲁克林震醒了纽约也震醒了战后美国。在一切之初,有这么一本书像是记载了几位疯子的性情一面,那么原生态,无法被掩盖的青春祭曲,而这本书也因为其真实被封藏了半世纪,直到书中当事人皆离世才得以出版。

《而河马被煮死在水槽里》的书名是收音机里新闻广播员说起一场马戏团火灾时用到这么一句话,被书中主角调侃要求酒吧服务生上点“煮河马肉”。杰克·凯鲁亚克和威廉·巴勒斯分别以一个角色代言自己,交替着写故事章节,其文字记述就像新闻报道那么客观,从两个旁观视角出发,交汇延伸出最后惊人的事件。哥伦比亚大学谋杀案几乎改变了这几个年轻人的命运,他们日后不同路线的写作与这场事件的影响密不可分,不管是凯鲁亚克的禅修入定还是巴勒斯的迷幻荒诞,源头终究在这本流水账式的小说当中。

说到底,这本小说的存在价值早已超越了其文本意义,它并不是多么出色的处女作,无法给予写作风格上的暗示,它相对于后来那些成名作来说太过单薄,但也正是这一本薄薄小书才给“垮掉的一代”这一小圈子补充上为数不多的青春注脚,它对考究凯鲁亚克、巴勒斯乃至金斯伯格的写作背景十分重要。通俗地说,《河马》一书记述了一个悲剧文艺青年,这个青年饱读诗书,又十分不羁,而他恰恰成为了“垮掉的一代”这个文艺圈的向心力。

那些错综复杂的爱恋终归无解,执意强求的追逐难以释怀,摆在青春面前的是成长,摆在成长面前的是伤痛。很多时候事过境迁才发现原来当年是那么疯狂,《河马》被封藏了这么久,得益于当事人的隐私阻挠,他身为悲剧人物只想改过自新,想彻底抛弃、忘却这段故事,而不是让它成为文学上或生活中的新话题。这从道义上讲无可厚非,不过滑稽的是,凯鲁亚克当时还想努力让它出版,经历过官司纠缠,最终将之藏在地板之下。六十多年后,翻开这本“垮掉的一代”早期圈子的写实小说,还是会有一阵唏嘘,为那份错乱,为那段划上句号却并未结束的“在路上”之旅。

浪漫幻想

020439c950c532a024.jpg

博尔赫斯在序言中将“完美”一词赐予本书,而作者在扉页注明将小说献给博尔赫斯,这其中的利害关系是否互相追捧我们不该妄加揣测。最明晰的地方在于,刨除博尔赫斯的序言,《莫雷尔的发明》也足够优秀,至少在那个年代而言,将心理小说和情节小说融合得如此流畅实属难得。

与卡夫卡式的寓言不同,卡萨雷斯在《莫雷尔的发明》所倾力投注的是幻想本身,那些看似不合理、怪诞的遭遇在幻想的架构里是那么的严谨。只要承认了故事主人公的叙说,那么也就等于认可了这个故事的真实性。

简单说来,故事是主动的“鲁宾逊漂流记”,一个逃亡者迫不得已逃向了一座古怪的小岛,后来岛上有一群入侵者,他们周而复始地出现、消失,他们对话、嬉闹、就食、入睡,他们像是看不见逃亡者的存在,最开始逃亡者躲避着他们,到后来逐渐大胆地靠近他们,观察研究他们,直到发现这座岛的秘密。岛上有两个太阳两个月亮,潮起潮退无限往复。整部小说即逃亡者的观察日记,心理活动十分详尽,客观纪事又显得有点主观臆断,不过如前所言,相信即认可,不信则撕毁。如果不承认,那么这个逃亡者的所见所闻全是疯人疯语,一派胡言。其实在逃亡者自己的推断过程中,已经探讨过这种可能性——他和那些不速之客之间的关系(为什么他们看不见自己):一、我染上了瘟疫,是幻觉的产物;二、沼泽的污浊、食物的匮乏使我变成了隐形人;三、外星人的可能性;四、梦;五、遇到了鬼魂;六、我变成了幽灵……在此书中,类似的推论比比皆是,与幻想并行的逻辑异常严谨,种种推断也并未脱离现实这块基石,加上大背景是地球是我们这个世界,使得“信/不信”成了小说唯一比照标杆。

所谓科学幻想怎能少了浪漫的前缀,不然不得枯燥至死。逃亡者爱上了那群人里的一个女人,即便知道自己无法跟她在一起,也愿誓死相随。由此展开的心理段落竟能与经典文学相媲美。

由于本书的问世年代较早,其中涉及的一些东西在如今的数码时代看来早已不新鲜了,但完全封闭的情节、彻底循环的设定还是十分值得激赏的。最著名的一点便是,美剧《Lost》深受此书影响,足以证明它的先驱价值。

父子温情

03f9ee2f6987815b03.jpg

当我们在谈论青春时,我们在谈论什么?是懵懵懂懂的初恋,还是磕破头皮的摔打;是埋头苦战的题海,还是无限憧憬的未来;是永远不可能耗尽的活力,还是转瞬即逝的忧伤。在伊坂笔下,青春总散发着不可思议的光泽,像《沙漠》中拯救世界的打麻将作战,再如这本《哦!爸爸们》里激荡着笑与泪的温情父子卖萌戏。

在后记中,伊坂幸太郎啰啰嗦嗦地讲述了写作本书的一些历程,并称从那部《金色梦乡》开始他的写作进入了“第二期”,而这本《哦!爸爸们》算是第一期的收尾之作。于是媒体们的评介语就开始上演“本书乃伊坂幸太郎创作生涯集大成之作”的噱头了。认真说来,《金色梦乡》那满目的电影化场景与节奏在这本《哦!爸爸们》依然可窥见到,可论起故事流畅与悬念设置,后者又不如前者。然而,《哦!爸爸们》的闪光点在于对话的幽默和别扭却温馨的父子情上。

在小孩互战自己爸爸有多厉害时,谁也比不过这位有着四个爸爸的男孩由纪夫吧,知识渊博的爸爸,运动全能的爸爸,“万人迷”的爸爸,赌运奇佳的爸爸,几乎每一个单拎出来都堪称完美,而这四个大男人却和睦共处,一同生活,一同宠爱(干涉)着由纪夫的生活。所谓耳濡目染,在这样环境下成长起来的男孩总或多或少会习得一些技能,于是由纪夫成绩好运动好,有女生爱慕,也有男生排挤,但总体而言,他活得自在。只是在他面前,那四个大男人还会有孩子气的一面,他则照样有着少年叛逆期,对爸爸们对他生活的干涉而无比困扰。

光是堆些温情戏码,那么本书可能会让人腻烦,于是加入了伊坂标志性的小聪明桥段:看似奇怪的事件,不同线索交缠推进,当然还有必不可少的主角推理。从平淡入手的情节随着几次小高潮的席卷也逐渐渐入佳境,到了后半段,诸多不经意的细节巧合般碰撞在一起所产生的阅读快感妙不可言,这是伊坂标志性的写作,但相较于其它几部却缺少一些酣畅的后续推动情节。感觉刚进入高潮没多久,整个故事就结束了。

诚如一般评论,切记不要把伊坂幸太郎的书当推理小说看,就像网友恶搞本书的标题“哦!坑爹呢”那样,试图从中读到什么推理诡计势必会惊呼上当。其实他就是个主题元素写作者,把很多东西塞进来,文艺一把,就成了“轻小说”般令人上瘾的伊坂小说。

Today in History

2015  •  来晒个痛贴

2007  •  魔镜之Tori Amos美国玩偶秀

2007  •  超音波#001 | 北极猴式危情梦魇

2005  •  Agina | 叶生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