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走在梦境的不适之地

先上一组常规表单:




还有一批没条目也懒得加

本想等到最后一天才来搞的。
但事情都堆着堆着也不是办法,太顺应拖延症只会更糟,况且时间从来不够用。

A. 每天都应该看一本基漫,攻铁老师可以去尝试一下。

2011是阅读停滞的一年。或者说是抽风型阅读的一年。凭冲动而密集阅读某类书或者某作家,比如戏称今年是我的伊坂年也不是不恰当。说起来我也不是伊坂的脑残粉,爱他根本不会爱得要死,纯粹出于好奇而一本本看完了当时所出的全部简体版以及能看到的录入版。最后的结论是,让伊坂幸太郎成为别人的大神就好。在我看来他在书中玩小聪明的爱好算是比较讨喜的地方,不过也很可能成为一种致命伤。不过嘛,这正符合看书“消遣”的服务初衷。也许是我阅读的顺序不对,也许是此人在出道作《奥杜邦的祈祷》把才华都玩掉了吧,也许是同一时间段密集阅读造成的审美疲劳,总之,我想我分给伊坂的阅读份额暂时都用光了。

相较往年,今年拜“短经典”系列所赐,看了一堆短篇小说。如果没有后来看到的《不适之地》,那么吉根可能就是这一年最惊艳的发现。《走在蓝色的田野上》在半夜翻来越看越清醒,最初的简练克制的阅读印象随着一篇《护林员的女儿》愈发开阔的心理视野而瞬间烟消云散。它符合我心中完美的中篇小说的标准,好故事,变化的故事,也许讨厌每一个人物,但爱这些人所构成的整体。也许变换自如的心理视角最为人称道,不过这也不算什么创新之处。引发共鸣的大概是那种久违的无奈感,第一次感受到这点是在柳美里的《瓷砖》里,被现实所压挤到极限最终要释放,解脱方式因人而异,寻死嘛,其实也是一种很自由的途径。在吉根这里,大概动物要比人勇敢得多。九间说,吉根很一般啊,口味不同。我先跳过了她的首作《南极》可能是明智之举,显而易见,第二本《走在蓝色的田野上》进步很大。

然而,在《不适之地》面前可能不足挂齿。说起茱帕·拉希里,大二时从图书馆借了本《疾病解说者》,翻了几篇觉得还不错,可惜没有看完它就还掉了。后来买了本特价的《同名人》。堆着。今年撞见这本广受好评的《不适之地》又顺道将《疾病解说者》一并加入购物车,于是此君的三本收齐。

看《不适之地》暗中会发出由衷的称赞,它那不经意的细节铺垫,不经意的温情流露,给平淡生活增添了难能可贵的戏剧迸发。没有一句赘语,也不会肆意打开心理描写的阀门,没有过于跌宕起伏的突变,又在最好的地方收手,看完后的“幕落人不散”之感大概是指太过耽溺于故事,而没意识到人物皆为虚构这一惨淡事实。是,我用如此文艺的赞美方式却还担心无法还原与呈现《不适之地》的好。很少有书能如此轻易地让我深陷其中,我是说,在阅读过程中我恨不得抛弃自己的读者身份,踏入那个世界成为一个故事的旁观者,不是为了尾随人物,而是为了体验人物。其实论身临其境感,本书的第二部分“海玛和卡西克”三部曲很有电影画面感,但如果真拍起电影来,恐怕会缺失很多无法用画面表现或者将被直观画面所损伤的东西。

另外,唐·德里罗《大都会》非常神,奈瓦尔《火的女儿》非常妙。

今年看书真心少,如果依照尘尘“三天不读书是不行的”戒律,每个月只看三四本书的我实在是过分懒惰。在2011书账里,已购书的未完成率为77%,所以说我早已步上了屯书的养老之道——死前务必请看完不是吗!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