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有哪家阅读管理网站可取代豆瓣读书

日前,豆瓣宣布即将在个人主页显示 IP 归属地,进一步剥离匿名社交的假想“外壳”。或许吧,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基于兴趣聚合的社交网络也只能徜徉于回忆之中。

平心而论,豆瓣对各类兴趣的探索也大多浅尝辄止,深挖书影音功能易用性并非难以实现,而是豆瓣早已将重心偏向了书影音之外的产品。书影音板块的调性从建站初期就已定下:less is more.

可以的,简单不等于简陋,留白才能成就想象空间。豆瓣条目版式及功能,十几年如一日,不忘初心。所有的改版也只是在那个既定模板上微调。对于念旧的人来说,这没什么不好,因为你去看过别处的斑驳风景,回到豆瓣还是最初的那个死样子。

之前如此吐槽过:豆瓣坐拥大数据库却没有身为一个数据库的自觉。更直白一点的责难便是,缺乏竞争对手,活得太安逸。2006 年,歪酷博客曾搞出个山寨品——非非共享界(fifid.com,域名早已转手)号称向先行者致以崇高的敬意,网站结构、页面布局与豆瓣如出一辙,影评、书评、乐评无所不包,你甚至可以说它是豆瓣换了个界面主题……然而这个山寨品迅速被人遗忘,除了上线时掀起的模仿争议很快再无水花。

在物色豆瓣替代品的漫长找寻期,最苦恼的一点在于豆瓣发家之本「豆瓣读书」始终没有很好的平替。毕竟中文图书的限定出版环境下,一家独大的豆瓣读书早已成为各个出版方争相入驻的最佳新书推介平台。图书条目与出版资讯深度捆绑,书评与书单惠利双方,只要你是中文图书的阅读者,很难绕开豆瓣读书这个一体化的自洽系统。

既然「豆瓣读书」难以被替代,那为什么要逃离豆瓣?首先,是日益恶劣的大环境让你无 fuck 可说。且不提豆瓣小组波及书影音或广播的那些纠葛,单论书影音板块从功能上看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与喜欢的图书、电影、音乐不期而遇”多和平啊,然而细化到具体条目就可能有问题了。条目缺失不足挂齿,遇上陈年短评、长评被删,多年维护的豆列阵亡,那真是把热爱都献给了无情的审核机器。

另外一个观察。豆瓣各个产品之间的体验是互相割裂的,而审核大于一切。这也是我更换账号后不再在「豆瓣阅读」购买电子书的主要原因。你无法保证何时的言论有何不妥,也不能假定豆瓣不会翻旧账,而无论你在豆瓣上发布过多少广播、标记过多少条目、购买了多少本电子书或多少份豆品周边,豆瓣封禁的标准只会看你违规的一面,你的其它记录都会被无视。当然可以对封禁提出申诉,而这一步骤我只能以呵呵二字结束。

所以,不确定的因素让这个数据库变得不那么可靠。杞人忧天的规劝是别等锤子落到你头上。豆瓣的意义确实不仅仅是书影音聚合,围绕书影音所产生的兴趣羁绊,人与人的交流共鸣,才是这个“精神角落”的最大闪光。可这并非无以取代,人的活动是流动的,正如路从一开始就没有。

与豆瓣早些年的接触(2006-2012),我的准则是将它工具化,无任何动态,不参与小组讨论,只做标记。10 年过后,这种做法可能是最安全的,前提是不写任何短评。没有电脑和网络的岁月,我们用纸笔记录一切;在纸笔发明之前,我们口述传说,重塑想象。

切入本篇正题,如果不依赖豆瓣读书,还有什么方法能追踪和管理我们的阅读进度呢?答案可能不那么明显。

事实上,「豆瓣读书」并没做到追踪和管理,豆瓣所有的产品都有不够细致的缺陷:“在读”不能记录看过的页数或百分比,“在看”不能记录看过的集数,“在听”没什么不好,如能标记喜爱曲目就更好了。不能重看、不能重读的操作,始终是一个遗憾。

通过各类阅读记录 APP 来管理自己的阅读进度,是个不错的方式,因为这些应用都具备计时的功能,方便统计每本书的阅读时长,摘录、笔记这些也不落下。至于哪款应用的界面看得顺眼,功能用得顺手,这就是一个见仁见智的差异问题。

使用 APP 有个隐患,服务可能随时终止,指不定哪天就下架了,可导出本地数据倒还好。举例是,由于不可抗力,运营 9 年的书籍管理工具「晒书房」于 2021 年停止服务,从各大应用商店下架。

使用可无限嵌套的笔记工具 notion 来做阅读记录,不失为现代人的一种选择。怎么说呢,notion 上手有一定门槛(撑死十分钟琢磨那些区块的用法),喜欢整理数据的人会更喜欢,不喜欢折腾的人会嫌麻烦。关于如何导入豆瓣条目,套用 notion 模板,网上已有很详尽的教程,有兴趣可自行参考。

还是那句话,数据最好在自己手里,服务的永久只是一个虚名。

那么完结篇的主题与适用范围如下:

图书标记管理与阅读进度追踪服务
普通读者
中文图书数据库可替代性堪忧

我是终于进入正文的分割线——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