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海报墙的影视评分网站能用吗

虽说豆瓣是以读书起家,可真正出圈还是靠豆瓣电影。

此时就不提什么水军加入战局让豆瓣的信誉倍受折损了。为什么条目消失锁评锁分关闭条目常用标签移除用户自定义标签后恢复),去除 IMDB 链接短评被折叠被秋后算账……八问豆瓣电影是问不完的。进入审查年代,豆瓣要生存可以理解,我们绕开内容,在功能上更人性化、更易用一点,可以吗?答案自然是不行的。所有的富功能与豆瓣秉持的简单原则相斥,用豆瓣打分写评,加或不加标签,标记完事。短评金句博人一乐,长评细致划分同好,是兴趣聚合的场所了。个人收藏管理这种服务为什么要提供?把用户的短评直接印在收智商税的豆瓣电影日历上,或者干脆切入年度电影报告的高光时刻,不得不说一招妙棋。

时光网的没落是较为可惜的。原本能增加一下竞争意识,然而杂食动物与独食动物的市场瓜分论很快有了结果。事实上,时光网的一些设计理念(相对豆瓣而言)是超前的,专题策划也还行。在 DVD 盛行的年代,大批碟商通常是以时光网为据点。后来的事,大家都知晓了,流量和流媒体之二流时代让我们的观看方式发生了巨变。视频网站兴起,弹幕吐槽比短评更实时也更爽快。评分好像是豆瓣电影、时光网仅剩的一点价值,当三分钟解读电影系列开始作为知识付费时,文字的力量变得前所未有的苍白,毕竟,不知从何时起大众只能保持短视频三十秒一刷的耐性。

一个问题,我们用影视评分网站的初衷是什么?

作为影视爱好者打分或评论,找寻相似口味的影迷,或者做一个特立独行的文艺青年也丝毫不妨碍用观影记录来标榜自我的行为——亦称为,装逼。

那么可用很多人在年终盘点信息流中的吐槽回应:并没有人在乎你的年终电影(音乐、图书等可替换)总结。那些榜单或图表全是自我感动,只对你个人或亲近的朋友具有意义。而这正是重点,无论是哪个领域的个人记录,都只有自己在乎,于他人而言就是一堆数据,这些数据可量化为影视、图书、音乐评分,但没有人能与你共情。感受与时间杂糅,变成了记忆,是无法言说的独家体验。

说到这里,就能清晰明白豆瓣缺失的是什么?它看起来是由用户创造内容(UGC)也是由用户来维护更新,但实际使用体验上可知豆瓣并不为用户服务,功能设计也并不全从用户角度出发。相反,用户在豆瓣发布的内容,却是为豆瓣服务的。所有的框架都已立好,往里面填合适的东西可以,不符合豆瓣需求的将被移除。

表面上美好、理想主义,用起来却没有温度。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个人影库的筛选,以前没有、后来新增的两个按钮是“正在热映”和“在线观看”,好的,可以了,谢谢您。

再比如,个人年度观影报告这种数据表单并不能随时获取(近两年仅可通过 APP 扫码查看,网页端和手机端的用户体验严重割离这已是另一吐槽命题),更像是豆瓣精心策划的一份施舍:到年底了?快来看看我们为你制作的年终书影音报告,是不是很用心、很好看?快赞美、快分享!

行。开场闲话东拉西扯说了这么多,再次重申主题:

影视评分收藏管理服务
喜欢回顾个人观影、追踪剧集进度的人群
没有能打的参赛选手

海报墙是什么能吃吗下面开始表演——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