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erie Solitaire | 谁偷了仙女的蛋

Faerie SolitaireFaerie Solitaire, 2010
by Subsoap
6.5/10

这款游戏绝对是强迫症患者的噩梦。

嗯……仙女纸牌或者妖精纸牌,用来打发时间是不错。翻牌收牌,几乎无需动脑。说是闲来无事玩两把,但很容易停不下来,深得无聊之精髓。冒险模式还有剧情,但是真的没人care。一个关卡分9小局,每一关有不同的任务目标(金钱、连击、完美),然而,即便你在前几局就已达成,还得继续玩完剩余局数。纯粹点鼠标活动。关卡虽多,也不过是牌组布局不同而已,随着后期道具加成,难度可以说不升反降,让玩到最后一关有所期待的我大为失望。

挑战模式的任务条件严苛了一点,仅此而已。身为一款纸牌游戏,它有着酷炫的画面、清淡的音乐,它还有着奇葩的野心——偏要加入养成模式,捡蛋孵蛋,8色4种共32款幻想宠物任君选择,可惜除了两幅幼年和成年的静态画像再无萌点。

我曾天真以为这些怪兽蛋是在冒险模式下随着进程必然获得,相当于奖励。结果通关后还缺6枚蛋的我后知后觉醒悟这蛋跟特定关卡没半毛钱关系。有指南分析了关卡掉蛋的几率,一组牌翻到最后有三种奖励:金钱,材料(木、石、魔法)和蛋。蛋又是随机掉种类。纯粹撞运气。

于是这款小妖精游戏的磨人之处来了。绝大部分成就随着游玩进程自然而然就能解开,唯有两项与宠物蛋关联的成就故意延长玩家游戏时间。社区里有人就说,游戏时间已经90+却仍差最后2颗蛋。是的,最后2颗彩虹蛋是公认的pain in the ass。

不等通完冒险模式我已经审美疲劳,为了收集剩余的蛋我继续发昏无聊刷刷刷几小时仿佛没有尽头。很快求助自动热键外挂,可是,当刷全宠物,游戏时间也已上40+。

我说,有必要设置如此奇葩的系统,老老实实做一款纸牌游戏不好吗,或者,去掉这两项宠物成就啊!知不知道成就党有多辛苦!指南里对成就类别的总结要借用下——

一,成就与游戏进程、特定情节、收集要素关联;
二,成就与游玩技巧关联,比如连击、灭敌、无伤过关;
三,成就达成纯粹靠时间、运气,甚至无厘头的条件。

那么,仙女纸牌的宠物成就显然属于第三类。我明白开发商的出发点很好,替代系统纸牌,成为硬盘常驻游戏,但是游戏这种更迭换代如此频繁的快销品,大多数人都是一款换另一款地玩,试玩能给你半小时就很了不起的,真心需要想别的办法留住玩家啊。

我承认我掉steam大坑最初也最主要就是为了成就系统。后来被慈善包养惯了,甚至觉得这种性价比跟玩盗版游戏差不多嘛。也正因为+1游戏多了,玩不过来的压力与日俱增。有时急躁只想赶紧打完炮,跳入下一个的怀抱。但强迫症无法忍受离全成就只差两项,手动之路何其漫漫(何弃疗),然而解锁之后人家甚至发来恶意的祝词:你-太-闲-啦!

所以我也就不多说什么了,丢完8张宠物全图,送回两字:

怒-删!

Read More

Botanicula | 狂欢之旅

Botanicula, 2012
by Amanita Design
9/10

两年前的某个夜晚,一边玩着Botanicula一边研究着如何完美去黑边截屏,不知不觉就到凌晨。当时只是想把每一个场景每一段动画都截下来,并不希望太快到结局,后来望着快一个G的截屏文件夹不知从何整理,然后就再也没进过游戏。进度为倒数第二章。

这从某种层面说明了Botanicula的画面有多美。或者换个词,小清新。当然一款描绘奇幻植物世界的游戏,不清新不行。还有很多词可以用来形容Botanicula,轻松,治愈,诙谐,天马行空……跟前作《机械迷城》(Machinarium)一样,Botanicula保持着通篇无对话无解说的好传统,在原本简略的世界观与人设上又做了一番减法,也算是另一种意义的简约主义。从剧情上看,更是常见的英雄救世界的梗。与其花大力气构建与铺垫,不妨直接开门见山地说,嘿,蜘蛛怪是最终BOSS,让我们去消灭它!这就跟叙事创新到后期又重归传统别无二致。复杂故事野心勃勃,却不如简单故事那般直接有效。

在Botanicula这里,你会更沉浸在世界探索之中,享受色彩纷呈之下的各种秘密与惊喜。

优:

  • 色彩。真心无需多言。所有你能想到的代言梦幻的色彩,以及噩梦的暗黑。

  • 人设。Mr. Feather会飞,Mr. Twig能倒行能潜入洞中,Mrs. Mushroom弹跳力好,Mr. Poppyhead笨重却浮水,Mr. Lantern身为主角只会卖萌。在主线故事中,每个角色的技能都能派上用场,团结友爱这种母题完全正能量。除了五个主要角色,其它的卡片生灵包括NPC都很有个性。相遇/召唤方式不尽相同。另外,还有Amanita Design以往作品例如《银河漫游记》(Samorost 1&2)的人物彩蛋。

  • 卡片。这应是探索旅程中最有收获感的附加设计,遇到特定的动物、植物、NPC将解锁专属的动态卡。卡片分普通卡和金卡,前者在游玩过程中必然解锁,后者与章节完成以及相应成就挂钩。收集完整的123张卡片,在游戏结束后将能观看到3段彩蛋短片:星战、颁奖、拍照。

  • 音乐。捷克Freak Folk二人组DVA为Botanicula所作的原创配乐与游戏本身的欢愉气质相映成趣,各种小细节小吟哦曼妙无比。某些时候会让我想起早期灵气动人的múm,然而múm更冷一点。有人说Botanicula这游戏从头到尾都是"Let's PARTY!"——狂欢气质尽览无遗,音乐又为之添砖加瓦。

劣:

  • 章节。小品级游戏就不吐槽流程太短。一旦进入下一章节,就无法返回上一章节的场景。所以如果错过卡片,就必须要从存档再开始了。也许是不够解谜达人,让我不依靠攻略完美收集通关肯定是做不到。(你太弱!)

  • 卡片。没有XXX/123的编号。并不清楚每个章节共有多少张卡,或者漏掉了什么卡,只有等到游戏结束才能看到收集进度。这是故意增加神秘感吗。还是那句话,误打误撞是惊喜,收集不全真心是我太弱!

然则强迫症患者我推倒几次存档还是完美抵达——

耳机先生

他说要过来时,我有点犹豫。我说等等,先找找东西。他问找什么。找面镜子,看是否变回人形,是否能够出门社交。他说你总是这样,不找个借口会死。我没有说话。他将背包随手一扔,说,怎么哑巴了。我弄丢了借口。借口是什么。借口是你会对我生气,而我会后悔那天的回应。

他带我出去逛街,像个称职的导游。我笑话他的耳机没有挂在耳朵上。他瞪大眼质疑我的白痴。嘈杂的人群推推挤挤。他消失。他出现。音乐在地上呼喊。最终死亡。他说,终于。我问,怎么办。他认为解决肚子警报最为紧要。我俩好不容易找了空位坐下等餐。然而一刻钟过去,两碗面都端上来时,他嫌弃卖相太糟,决定拍屁股走人。偷偷走吗。名正言顺偷、偷走你的心。

在巷子深处,有一些奇怪的小店,藏在奇怪的招牌下卖些奇怪的玩意。他毫不理会导购的推销,买下一款蓝色的无线耳机。我抢过来试听,无意间发现他手机音乐库的专辑封面全是些花枝招展的粉红女郎。我说有没有不那么流行的歌曲啊。他说有啊。他抓起我的手就开始咬。我喊你想干嘛。他握紧我的拳头,凑近嘴边,开始唱一首我应该知道名字但怎么也想不起来的歌。

最后我对着那张沉浸在黄昏中的面孔说,别叫我名字。

耳机沉睡。耳机睡了六小时,瞅了一眼时间,决心再睡四小时。充满电,便能尽情折腾十二小时。

他开始亲吻我手背。

枕边微光#048 | 精神分析美食家

马丁·苏特是瑞士文坛的一个特例,他作品里的商业元素带来了畅销,但却又不能简单地归为快餐文学。在乱花迷眼的情节转接之余,仍然会有引发读者掩卷深思的地方。也许是从创意广告界转行的缘故,马丁·苏特的小说显得格外简约克制,即便是带着明显心理小说的写法,可读起来却丝毫不觉繁琐,侦探、悬疑等类型元素的引入,让整体节奏变快,更多的变化与突转紧抓着读者好奇心最终发展成高潮过后的空白。

月之暗面

01.jpg

马丁·苏特以1999年的《小世界》出道,描述了一个身患老年痴呆而逐渐失忆的老人所隐藏的纳粹时期大家族中的一段秘事。惊险和侦探小说的行文节奏,加上平铺直叙之中的心理探秘,让整部小说充满玄机和张力。《小世界》和其后出版的《月亮的阴面》(2001)、《完美朋友》(2003)一并称作“精神分析三部曲”,它们在不同程度上剖析着主人公的内心,探寻着个人存在意义。

《月亮的阴面》得名于迷幻摇滚乐队Pink Floyd的经典专辑《月之暗面》(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 1973),可以说是把这张专辑当作阅读的背景乐会更好地理解故事里的精神探索之旅。从开篇的商业场景,到中段的迷幻入境,再到后期的野外生存与追逐游戏,小说的场景跳接跨越幅度相当之大。这倒也清晰划分出了几个层次,一一对应着主人公内心变化的几个阶段。

乌尔斯·布兰克是一位出色的经济法律师,在开篇的公司收购与合并谈判中,他面临压力但认为一切都在控制之中,洞悉幕后像是他的超能力,但他并不会盲目主动亮出底牌而是伺机而动。这就好比是另一边的幕后黑手皮乌斯·奥特登场时的场景,一出狩猎运动。

进入中年,布兰克没有丝毫的危机症状,相反,他正处于人生巅峰期。在工作之余的散步闲游是解压的良方,他偶然路过跳蚤市场,被一位极具异国风味的嬉皮姑娘所吸引。在好奇的驱使下,他从她手中购买了檀香,说不出来是真被香味吸引,还是为眼前这位与他的世界迥然不同的女孩着迷不已。

故事就此改变。《月亮的阴面》从一开始的节奏就相当之快,没有任何的拖泥带水,谈判开会到聚餐对谈,一切都像上了发条似的在正确的时间出现在正确的地点,除了跳蚤市场的那一小段停留。布兰克开始用起了不曾试过的檀香,挂念着那位名叫露西的女孩,哪怕他家中已有一位长期同居的女友,哪怕他和露西年龄代沟如此明显。就像任何脱离常态的转折,布兰克和露西之间的相互吸引是注定发生的戏码,这也是小说的一个关键点,布兰克那种严谨审慎的商业人生被露西这种狂野肆意的灵性人生撞击出一个象征解脱的豁口,他对露西所代表的新世界非常好奇。在一切都按部就班的无聊过程中,他前所未有地渴望大胆放肆一把。露西带领着布兰克前往森林露营,是与钢铁森林截然不同的色调和场景,布兰克体验了人生中第一次“迷幻之旅”。然而,由于无意中品尝了非同寻常的神秘蘑菇,布兰克的迷幻体验变得格外疯狂,像是打通了一切脉络,他的身体全权与自然融为一体,呼吸感受着最原始的精气,洞悉未曾洞悉过的奥秘,他像重新活过了一遍。迷幻之旅结束之后,他看待世界和周遭的方式俨然不同了,他觉得各种意义都有了另一种阐释,个人及生存价值也全然坍塌瓦解,传统意义上的成功已经不再重要,金钱、爱情变得无关紧要。他的行事为人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而这一切都是由于那株名为“灰蝶”的小蘑菇所引起的。

在理智与清醒之中,布兰克的矛盾与挣扎牵引着他走向无法逆转的偏执。他一方面惊讶内心的领悟,一方面又急切地希望自己能重新回到过去,回到正轨。蝴蝶效应所掀起的波澜一环环改变了所有事情,而他并不知,他以为只要再次以正确的方式食用“灰蝶”以正确的方式体验迷幻之旅,他便能重新拥抱过去的自己。于是在逐步偏离工作正常轨道之时,布兰克努力专研起蘑菇来,其中有一段甚至可以形容成“如何烹饪蘑菇才更美味”。

“灰蝶”只是小小的导火索,布兰克走向人性之恶是对标题“月亮的阴面”的映照,更是潜伏已久的心理危机。在高密度的叙述中,读者可以看到布兰克的心理突变其实是一种历史必然,迷幻之旅的引入只是增强戏剧表现力的元素,是从安静到暴烈的过渡中的一段无限变奏,充满了自由灵性的音乐性。从通篇结构上来讲,各个场景都是为同一主旨服务,即布兰克对内心真实自我的寻找从始至终都是一气呵成的。所以,月亮的阴面这一隐喻便不能单纯引申为人性之恶,而是隐在普遍人性深处的原始冲动,被社会常规压抑的一种自由。

完美朋友

02.jpg

《完美朋友》是马丁·苏特“精神分析三部曲”的最后一本,继《小世界》对人与社会环境的挖掘以及《月亮的阴面》对人与自然环境的角力之后,《完美朋友》倒是以更小处着眼,将视角转向人的内在精神世界。在必不可少的社会现实反馈之中,三部曲里的小说主角始终都处在找寻自我的过程,而《完美朋友》就像是这一主题的集大成版。

法比奥·罗西从病床上醒来,带着疑问:我是谁,我在哪里?这种近乎探讨生存本源的亘古问题实在太具典型性,法比奥只是一个小小的个案,他不落俗套地失忆了,显然,填补这段记忆空白成为小说的全部悬疑所在。有趣的反差在于,他不多不少恰恰失去了五十天记忆,五十天之前,他是名很受欢迎的记者,拥有一名深爱的女友诺丽娜,五十天之后,他是大家避之不及的人渣,诺丽娜不再搭理他,现任女友名叫玛琳。到底发生了什么?法比奥以自身之力走访侦查,颇有侦探小说的步伐,逐渐拼凑成一个惊天真相——巧克力生产中的食品安全案把他推到了现今地步,而几乎变换了一种生活的法比奥并没有被吓退,他坚持不懈地向前追查,这应是记者的本性使然。

书名里的“完美朋友”也像是一种反讽,五十天前法比奥的好友是同为记者的卢卡斯,五十天后的好友则是道不同的高中同学弗雷迪,弗雷迪对待金钱的态度曾是法比奥所不屑的,但如今,没有弗雷迪的支援法比奥恐怕很难在找寻失去的记忆道路上走更远。当然,随着故事的推进,“完美朋友”的真正指代也显而易见,或者说,从一开始,完美朋友的暗示就非常明显,就好比阅读本格推理小说,最有谋杀嫌疑的角色往往不是凶手。食品安全案所插入的变数,成为友谊的临界点,卢卡斯在这五十天内,从好友变身为抢走朋友女友的背叛者,法比奥不能理解,难以理解的更是自己把诺丽娜推向了卢卡斯的怀抱。

马丁·苏特在《完美朋友》中所引入的意大利风情为原本平实缺乏悬疑的故事增添了不少亮色。说它缺乏悬疑,主要是关键转折和最终真相、最终结局几乎都可以提前预见,并没有太巨大的逆转或反差,整个故事就是在失忆者找寻过去的框架上逐步填充,是一个足够圆润的整体,却缺乏棱角和意料之外的变化。马丁·苏特深谙流行时尚的脉络,他往往会在小说里引入美食元素,比如《月亮的阴面》里的蘑菇,《完美朋友》里的巧克力和意大利美食,以至后来他干脆凭着这种对美食的爱好写了一本名为《厨子》的小说。当然,让他在国际上打开知名度的应该是那部被改编成电影的《爱情谎言》,充满奇想的爱情故事让人难以抗拒。

封面赏 | 水中墨

水下摄影总会让人感觉清凉。且不提水下人物摄影的难度,这一次先来关注小型水下摄影的高度自由化创作。没错,如标题所示,唱片封面上的水中墨摄影,光听上去就很诗意。这种可由摄影师自由操纵并实验的不定形物,每时每刻都呈现出别样的风貌,真是完美的拍摄对象。几乎不需要多费脑子和努力找角度,轻松就可以拍出惊艳的照片。当然,说起来轻松,不放也自己找个水缸,滴几滴墨试试看?要想实现以下封面的艺术性,也并不是那么简单就是了。

01

34.jpg

Human [2014]
by Max Cooper

英国伦敦电子音乐人 Max Cooper 在他个人第一张专辑《Human》里将机器、电脑、人声交混为如梦似幻的抽象世界,该作封面正是这一世界的美妙代言。他的好友 Ben Slater 是一位很有个人风格的平面设计师,也负责过他之前的一些 EP、单曲封面,这种烟雾、水墨效果也并不是第一次出现。在《Human》的设计过程中,Max Cooper 希望能有两个侧面来展现他的音乐主题“Human”,在最终的封面上出现的是相对正常的人脸,水墨缠绕而上变成了他的头发,封底是他的后脑,在内页手册倒是可以看到一些更抽象更有情绪的人脸形象,就好比配套单曲《Adrift》和《Impacts》那般具象与抽象的跳变。

02

ink-02.md.jpg

Stick Up [EP, 2014]
by Ookay

美国圣迭戈 DJ Ookay 谦逊地探索着电子舞曲与说唱的碰撞美学,具体说来,就是 Trap 这么一个子流派。重拍贝斯,808 鼓击,尖锐的合成器划分,最强音的人声采样循环,《Stick Up》的两首曲目从每一个角度都完美呈现了 Ookay 眼中的 Trap 乐。EP 封面是浓墨重彩交缠的红与蓝,这张小碟其实是 Ookay 于今年 1 月 10 日当天献给本人的生日之礼,放于 Soundcloud 供乐迷免费下载。

03

ink-03.md.png

Il primo disco era meglio [2014]
by Majakovich

来自意大利特尔尼的摇滚乐队 Majakovich 用他们第二张专辑调侃着“第一张总是最好的”,却在新作里探讨着复杂甚至有点不相关的主题,比如死亡、家庭、重新收获的兄弟情谊,还有 UFO。在嘶喊尖叫的冲击下,他们对文本的表现力实在是强过旋律,这也不奇怪,Majakovich 的三人都是语言的高材生,寓言、诗作、隐喻的衔接信手拈来。在错综复杂的主题乱战中,水乳交融的彩墨沉坠反倒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清新简约。

04

ink-04.md.jpg

Music for You [Single, 2014]
by Jonas Schwartz

瑞典电子音乐人 Jonas Schwartz 在2012年首作《Six》发行后来到了首都斯德哥尔摩,在这里他养了条狗并着手制作个人的第二张专辑《Expedition》。这张封面呈现彩虹之橙的《Music for You》正是来自新专辑的先行主打,在复古合成器的律动下可以感受到 70 年代的流行风潮。

05

ink-05.md.jpg

Distorted Symmetry [EP, 2013]
by BareSkin

Josh Thompson 以 BareSkin 所推出的作品性感无比,《Distorted Symmetry》比前一年的《Flow Control》更带感更让人难以自拔,是舞池的完美搭档。封面艺术揭示了“扭曲的对称”主题,也与第二曲《The Shape of It》相关联。有意思的是,BareSkin 所在厂牌名叫 HyperColour,旗下作品色彩感异常强烈。

06

ink-06.md.jpg

The Temper Trap [2012]
by The Temper Trap

澳大利亚独立摇滚乐队 The Temper Trap 的第二张专辑《The Temper Trap》收获各路好评与注意,其让人眼前一亮的封面功不可没,更别提系列单曲那壮观的彩墨艺术。所有的大小封面都来自意大利米兰摄影师 Alberto Seveso 那美轮美奂的“水中墨”作品。为 The Temper Trap 提供的这组照片中的水墨色泽丰富,极具雕塑感,看上去就像诱人的冰淇淋卷块。

07

ink-07.md.jpg

Beautiful [Single, 2013]
by 絢香 (Ayaka)

与 The Temper Trap 的抽象不同,同样由 Alberto Seveso 操刀的絢香单曲封面展现了现实与梦幻无缝交融的世界。Ayaka 的面庞比起 Max Cooper 闭目的轮廓要更具象,更真实,同样由水墨烟雾缠绕成头发,Ayaka 这一边的彩色纷呈更有仙境感,甚至有种发中星云图的奇幻景观。

08

ink-08.md.jpg

All the Wars [2012]
by The Pineapple Thief

前卫摇滚劲旅 The Pineapple Thief 的第九张专辑借用了知名水下摄影师 Mark Mawson 的作品——2012 年水溶液系列“Aqueous Fluoreau”其中的一幅。The Pineapple Thief 钟情 Mark Mawson 的作品在于色彩强烈的互动非常契合他们音乐中所表达的复杂而情绪化的主题,比如出生、爱情、生活、冲突和死亡。这幅照片“看上去就像一颗原子弹爆炸”,只不过是彩色的。彩墨在水下的流动突变,充满了颗粒和细节,在摄影师 Mark Mawson 眼里,每次拍摄中水墨那难以预料的变幻形状就像空中云彩一般,令人着迷,更有趣的是,你可以自由制造和控制水墨的流动。

09

ink-09.md.jpg

Coracle [2011]
by Walls

由 Alessio Natalizia(Disco Drive)和 Sam Willis 组成的 Walls 在电子与氛围间做了美妙的调和,是雾中繁花,也是烟下祥云。由 Robert Bellamy 完成的封面摄影非常梦幻,粉红烟云缭绕,就像《Coracle》那轻柔曼妙的造梦电音,挑逗而感性十足。说真的,这大概是最有天堂仙气的一幅封面作品了。

10

ink-10b.md.jpg

Twisted Colors [EP, 2008]
by Oceanlane

东京乐队 Oceanlane 在唱片封面上都很下功夫,有对嘴天鹅、空中彩旗、罗夏测试图、穿越城市公寓的银河。最有意思的应该是这张发于 2008 年的 EP《Twisted Colors》了,顾名思义,色彩是重中之重,滴落之墨恰好绽放如花,与右边的纸花相映成趣,反差之美。

枕边微光#047 | 梦之帷幕

“我们本可以感动星辰,却只是敲打木桶让狗熊跳舞。”

在《夜幕降临》里出现的这一句,奇妙地解释梦的逻辑。在梦的世界里,没有框架没有法则,随心所欲闯荡冒险才是务虚之选。大卫·米切尔就不愧为造梦高手,他将想象铺展成前所未有的炫技程度,让人咋舌惊叹也让人沉溺其中,不愿抽身。梦的帷幕背后,有所有的可能与不可能,只等待着我们闭眼,坠身一跃——

梦,亲吻梦

1405-01.jpg

2010年有一篇刻薄的文学批评——最被高估的15位美国当代作家,将好些位大多数人喜爱的作家数落吐槽得体无完肤。迈克尔·坎宁安正不幸在列。说起这位“创意写作教授”型作家,大众最为熟悉的应是那本改编电影拿奖拿到手软的《时时刻刻》,在这个阶段,他最爱用的手法便是“三段叙述”,前作《末世之家》如此,后来的《试验年代》亦如此。坎宁安确实深谙创意写作的精髓,找到自我的安全地带,以安全模板写作不一样的故事,不一样的故事却又有一脉相承的同族气质。这已经是他的个人特色,一看便知道是他的作品。其实也没什么不好,很多作家终其一生也就在反复书写同一风格。

作为新作的《夜幕降临》似乎有点跳出旧框架,并没有明显的三段叙述结构,以一对中产阶级夫妇晚间赶赴聚会开场,亲和自如的语言如夜幕一样缓缓低垂,细腻之处颇见功力。夫妇俩貌合神离,被撞之马所引起的交通堵塞增添了彼此之间的隔阂,是一个搁浅的象征,他们说着有一搭没一搭的话,思绪跳到千里之外。两人胶着关系一直呈现的漫长平静被第三者打破,妻子的弟弟“错错”带着跨越年代的青春气息闯了进来。诚如其名,错错是错误来到这个世上也接连做了些错误选择,从幼时天才到如今迷茫无法自控的无业青年,错错再一次面临选择,如何开启人生的下一章。

丈夫算是半个成功人士,但到了人生关键点也对自身定位走向产生了纠结,仿佛事业更高峰难以企及,仿佛完美的艺术奇才难以觅得,仿佛死水微澜的婚姻生活走向了死胡同。他被错错的随性朝气感染,他被代言永恒的青春肉身所迷惑,他不知所终,却义无反顾地走向了离经叛道。这种说法当然太过矫情,都四十几岁的人了,却像个动心少女一样满怀着憧憬,对未来也太过依赖。可是没办法,谁让他在对的时间地点撞见了对的人呢。错错的阳光形象仅是表象,错错的吸引力太过致命,诱发了原本就不安分的欲望与冲动。最终一切不是借口,身体行动不说谎,内心挣扎来去都是惘然。

虽然凑成了三位角色,但妻子这条线全然辅助,只是为了交代出夫妇生活的无果、引出错错的出场。何去何从,是摆在错错和丈夫面前最严峻难解的问题,更美好的假想不是没有亮出,一起私奔去过异国他乡过平静牵手生活这是多么有画面感的未来,然而,想总是比做要轻松简单,比起实际行动来说心理负担才是禁锢你我的枷锁。焦虑,迷茫,虚妄,欲求,在《夜幕降临》之后被无限放大,交汇为笼罩梦与无梦的无形之网。他们在都市失眠之夜里偶尔交谈,发生点什么,最后又重回各自的困扰。夜夜依然。

迈克尔·坎宁安虽然没有提供出新的解惑,却以精致细腻的书写将现代社会的生存心理描摹得如梦惊悚,步步逼近,那些人物的遐思所想与一言一行仿佛就在我们身边。如水流畅的情节,自然展开的高潮,还有梦醒后怅然若失般的结尾,是夜晚献给时光所讲述的失落故事。

不同于《时时刻刻》取材于弗吉尼亚·伍尔芙、《试验年代》以沃尔特·惠特曼为灵感参照,《夜幕降临》将视线聚焦于艺术本身。按照作者迈克尔·坎宁安的诠释,职业为艺术画商的丈夫所遭遇所感受到的一切都是写给艺术的情书。错错这一存在尤其如此,不只一次用青铜时代雕像或者罗丹艺术品来形容错错的身体和气质。在艺术化的生活里,任何事物都有通向永恒的一面,而错错毫无疑问所呈现的正是书写不尽的青春。从某种层面来说,时间流逝,让某一特定的青春变得毫无价值,我们言之变老,年岁渐老所催生的焦虑迷惑或许正是《夜幕降临》里欲望执掌生活的另一语言。

梦,梦见梦

1405-02b.jpg

在大卫·米切尔热潮来袭之时,正好赶上《云图》电影的热映。可能大多数人都对那百转千回、奇妙时空穿插的结构惊叹不已,也对惊鸿一瞥的同性亲热场景记忆犹新,而小说文本相对电影故事来说更零散更独立,仿佛是几个稍有关联的短篇小说集合在一起。

在《云图》之前,大卫·米切尔的第二部长篇小说《九号梦》显得更连贯更完整,也更具野心。与其说由约翰·列侬的名曲《9号梦》为灵感,不如说整部小说都以列侬与披头士的歌曲充当背景乐,主人公少年三宅咏尔是个追梦者,他练吉他,他梦见了约翰·列侬与小野洋子,他梦见了过去。整部小说以极似赛伯朋克科幻小说的氛围开场,第一章节“潘诺提康”接连玩起了文字游戏,节与节之间交替情节,故事发展到一定高潮阶段必将中断,然后再倒退重来,但是主线始终清晰如一,三宅闯进潘诺提康大厦,想寻找父亲,未果。

客观说来,《九号梦》的主体故事实在是简单。“寻父”主题几乎是西方文学亘古不灭的母题其一,大卫·米切尔也公开承认现代写作中故事框架可供选择的已寥寥无几,他从不担心自己的小说会陷入俗套,事实也摆在面前:结构、语言、细节、奇思妙想足以制造吸引读者的噱头。读《九号梦》,虽然一直关心着三宅咏尔如何寻找父亲、到底能不能见到父亲,但更大的乐趣在于,每一章的写法有何不同以及故事层次的变化。就像《盗梦空间》所提示的,我们被寻父之旅的科幻梦牵引进来,却跌进第二层、第三层……第九层梦。作为造梦者的大卫·米切尔,极尽造物者之能事将侦探、科幻、犯罪、童话、音乐、爱情、游戏、军事等丰富元素填塞在这一层层梦境里,随着故事、纸页缓慢推进,总能看到新鲜的风景,没有重复段子,没有老调重弹的冥想,只有妙笔生花的想象。

将虚与实的叙述交融得如影随形,让人想起美国作家保罗·奥斯特的《幻影书》,大卫·米切尔倒是将虚实交织推向了另一极端。如能挺过第一章节的伪科幻洗礼,那么接下来便能做一名合格的读者,分辨出回忆里的真实、梦境的真实、讲述的真实这几乎是贯穿通篇的趣味挑战。“失物招领处”中的回忆,“电子游戏”里的游戏与隐喻,“填筑地”里的电影画面,“故事研究”里的互文童话,“回天”里穿越时空的家书,“牌戏”里的互联网超级病毒,“山的语言是雨”中的梦中梦,每个章节都有独一无二的符文标识,每个章节都有自主呼吸的体裁风格,抛开主体故事看《九号梦》的整体结构那是多么华丽与有趣。大卫·米切尔并没有开创多么前卫的写法,更何况前辈影响的痕迹清晰可见(比如村上春树和保罗·奥斯特),他的聪明之处在于将众多想法巧妙与一个通俗故事内核整合在一起,使内核饱满,又令众多小故事不再孤立存在。这也是阅读乐趣所在,多元叙述带来了狂欢式的高潮体验,读者如坐过山车一般左旋右转上翻下滚从头到尾嗨个没完,当然前提是要有耐心,主体“寻父”故事的推进实在是慢得可以。

大卫·米切尔的日本情结众所周知,多部小说以日本为背景,《九号梦》便在此列。这其实更像一种符号,东方文化于西方视野的象征与冲突,日本作为一个东西文化碰撞的熔炉是个绝佳的特写典型,更别忘了日本与英国同样是个岛国。有趣的是,日本的多发地震也给小说带来了别样的戏剧高潮,第九号梦的空白可谓是一个超级开放的小说收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