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掷骰记

First Mind by Nick Mulvey

镜框中的故事已然结束。相遇交心,最后囚禁在方格之内。时光带来了恩惠,黄色充溢室内,火焰中的眼神坚定,带有爱意,那仿佛是虚拟出的情境,没有人能从困室逃脱,于是所有人都无条件信赖对方。烟灰掉落下来时,噪音恰好停寂,报纸上的头条被戳透。消失,跟死亡一样沉重。

W如往常一样准点等在楼道口,手中转着钥匙圈,口哨声时有时无。并没料到那天是新的开始。W回想起过去的那些捣蛋行为,无厘头笑话,记忆和面孔逐渐模糊,仿佛从未发生过。从未发生的突袭,在邻居大叔的脚步声逼近时,鬼脸立刻转化为失落。W将钥匙串塞进裤袋,闷闷然前往学校,路上遇见损友,损友说今天有突击测试。W哦了一声。面无表情地融入人群。抹去痕迹。抹去身份。抹去所有的确定。老师像往常一样口若悬河,窗外是空无的漩涡。被吸进去。翻滚,旋转,爬起来。

站起来。W站起来将来者猛然一推。随后才发现对方跟自己长得几乎一样。似在照镜子,W与来者保持距离,却情不自禁地比划着同样的动作。来者说这是噩梦。W说这是现实。听完漫长无比的记忆考证,W皱紧眉头,人生中第一次严肃的思考,好吧,取个名字,M,镜像而已。这并不是恶作剧,M拍拍裤腿上的灰,说完就向前走远。W疑惑着跟上,没迈个几步,差点颤抖到跌倒。列车呼啸而过,从远方到故乡,串起漫长的拼贴记忆。空洞在心,抽象是身,W反复回头确认,来路并未消退,穿梭而去的是不再来袭的悸动。

M轻蔑地笑了。不会有特殊玩法。所有的路数与结局都已确定。黑压压的云在天上追赶,荆棘暗示。这不是梦。喘息与呼叫放逐在瓶中,无需解答。这不是梦。待亲吻进化成夺命杀器,幻想剧场即刻散场,黑暗如影随形。黑暗是梦。M说,外太空的星球王子正寄居在地球上。有一天会有战争,在此之前,强抑期待带来难以名状的快感。

后脑上的漩涡有个奇怪的印记。W盯着不放,仿佛就能传送回另一个现实。一圈一圈,没完没了。眩晕下的身影变得颀长无比,扭曲,挥舞着嗜血利爪,将一切未言的假设都擒拿在手。W追上去,与M并肩同行。目之所及的乡野安宁如画。这一侧的微笑隐藏着什么。这是面具。两人心照不宣地收回视线。紧接着M突兀地说了一句,到了。

Read More

Cover Project: 2014年度唱片封面赏

写在前面的话。

不知觉间,这个最初由收集癖延伸出来的封面赏已经整到了第四届。然而,这两年填充主题相册这件事远不如以前积极,怎么说呢,并非没有时间,而是懒。看看某加拿大少年,雄心勃勃地建了新碟日历list,一页十个条目,翻一个月都要累死。

大概是因为我喜欢 4 这个数字,还是说 2014 年就是比较美好,这一次的年赏容量比以往多很多。无聊初选封面已经 700+,然后等着 ACloserListen 放榜,嗯我必须要承认有一部分信息来自 ACL。继续保持着三大版块的划分传统,奖项也多了一些以前并未出现的类别;仍然有一些刻意避开大热专辑,希望呈现并不过分重复的选单;适当放宽收录标准,EP、Single、LIVE 等类型都在考虑范围内。闲话最后是

几个说明:

♠ 专辑链接为豆瓣条目,没有链接表示未搜到,人懒,加不动;
♥ 艺术家链接为 bandcamp 或 soundcloud 在线试听;
♣ 英语不好,错误会有,勿吐槽;
♦ 屁爱死入门级,至今只会加字,勿吐槽;

♫ 图多字多,请准备好缓冲降落,谢谢。

OK?
GO!

00-2014-banner.png
menu_1.jpg
menu_2.jpg
menu_3.jpg图1:Redinho by Redinho
图2:Phlox by Edit Select
图3:Heliotians by Deluge Grander
图4:In Real Life [EP] by Fiction

Read More

2014 @ last.fm

Last 12 Months

01. CunninLynguists (1237 plays) [↑1]
02. Nick Mulvey (665 plays) [NEW]
03. Ben Frost (443 plays) [↑1]
04. Sisyphus (423 plays) [NEW]
05. Portico Quartet (291 plays) [NEW]
06. Moderat (287 plays) [↓3]
07. Jaga Jazzist (257 plays) [↓6]
08. Sleep (234 plays) [NEW]
09. Natti (199 plays) [NEW]
10. Sondre Lerche (191 plays) [NEW]

Total

01. CunninLynguists (4,469 plays) [→]
02. Saycet (2,245 plays) [→]
03. Calla (2,080 plays) [→]
04. Kammerflimmer Kollektief (1,721 plays) [→]
05. Sondre Lerche (1,540 plays) [↑1]
06. Laibach (1,434 plays) [↓1]
07. Apparat (1,284 plays) [→]
08. No-Man (1,118 plays) [→]
09. Destroyer (1,110 plays) [→]
10. Jaga Jazzist (1,033 plays) [→]
11. Cordion (790 plays) [→]
12. Ben Frost (773 plays) [NEW]
13. Moderat (755 plays) [↑7]
14. Nick Mulvey (665 plays) [NEW]
15. Plaid (630 plays) [↓2]
16. Arto Lindsay (615 plays) [NEW]
17. 平沢進 (605 plays) [↓5]
18. Archive (583 plays) [↓4]
19. +/- (582 plays) [NEW]
20. Islands (559 plays) [↓5]

封面赏 | 群像绘

The Beatles 的经典专辑《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1967)并不是最早的群像封面,但其拼贴风格非常著名。也许是秉承着热闹好玩、人多力量大的精神,群像封面的专辑可以说连绵起伏地出现。乐队人数在 10 人以上的并不占多,但是有各种法子上个封面,比如下文出现的捉迷藏、拼贴排列。本小辑主要聚焦 2014 年的几张人物群像,有摄影、绘画以及拼贴,顺带附上几幅前几年的动物群像。总而言之,群像封面有个共同点,那就是密集;除此之外,各有各的热闹与欢腾。

人物篇

01

01.md.jpg

Chimes [EP, 2014]
by Hudson Mohawke

来自格拉斯哥的年轻人 Ross Birchard 以 Hudson Mohawke 之名在2009年推出一张野心凶猛的《Butter》从而名声大噪,其后他参与了 Kanye West、Drake、Pusha T 等大咖的专辑制作,还与更年轻的加拿大音乐人 Lunice 合作了全新的音乐项目 TNGHT。也许是人红了忙得难以分身,个人项目反倒停滞了三年之久,直到今年 9 月挂在大厂 Warp 旗下推出了全新 EP《Chimes》。作为久违的个人创作结集展示,仅有四首歌的《Chimes》略为单薄,尽管它保持了 Hudson Mohawke 一贯特色,在地下电子乐与主流嘻哈之间交融碰撞,拿去当舞池劲曲也没什么大碍。就好像正式封面上花团锦簇的游泳圈与亚洲面孔,乱花迷眼,是异样纷呈的群像狂欢。

02

02.md.jpg

This Is the Young Sinclairs [2014]
by The Young Sinclairs

The Young Sinclairs 成立于 2005 年,最初是 Sam Lunsford 跟两个朋友 Daniel Cundiff、Joe Lunsford 在租用仓库里练歌、玩老式摇滚后来才逐渐成形的乐队。他们深受上世纪六十年代音乐的影响,这支弗吉尼亚六人乐队于2014年所推出的精选辑《This Is the Young Sinclairs》,对于那些从未接触过他们的来说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入门选择。15首歌的容量,复古的、忧郁的、迷幻的旋律,听上去都很相似,让人难以区分,如同这统一着装的毕业照封面,是一段古旧的记忆。

03

03.md.jpg

Alvvays [2014]
by Alvvays

加拿大多伦多独立流行乐队 Alvvays 很聪明的将“w”拆分成两个“v”,既方便记忆又便于搜索。乐队核心 Molly Rankin 与 Kerri Maclellan 是童年好友,她俩与 Alec O’Hanley 在高中开始组队玩音乐,再后来添入两名成员确定成如今的 Alvvays。都拥有着各自全职工作的他们,在工作之余的压力释放,正是音乐所能带来的超脱体验。Alvvays 的这张首张同名专辑充满着朗朗上口的流行小调,有欢乐也有忧郁时刻,用他们的话来说便是,“冬日的歌词,夏日的旋律”,这种颠覆与反差感也映衬着所在城市多伦多的喧嚣与多样化。从网络图片剪辑拼贴而来的戴花少女封面是最贴切的乐队表情。

04

04.md.jpg

Cheval de Troie [2014]
by Révolution Urbaine

这支法国四人说唱组合 Révolution Urbaine(RUE)在他们2014年全新专辑的封面上玩起了捉迷藏游戏,四名成员隐藏在同一面孔不同表情的亚裔男子当中,当然难度系数不大,相当好认。这种唱诗班阵势也象征着新专辑的音乐倾向,喃喃自语的不再是子弹连发的快速说唱,更多旋律化的和声也让整体节奏变得张弛有度。

05

05.md.jpg

Eat the Rich [2014]
by State of Mind

来自新西兰的 Drum&Bass 二人组 State of Mind 从 2004 年开始合作,活跃高产,今年带来的新专辑《Eat the Rich》从概念到制作都很有看点。15 首曲目,用“激烈”、“开创”、“精彩绝伦”等词来形容毫不为过,异常丰富的声音与无所不包的氛围,是封面密集的怪物、反派大写照,也是他们试图协调传统的和革新的 Drum&Bass 的充分努力。或许由 MC Dino 献唱的第二曲《Ghosts》中的“Ghosts in my head”更能贴切反应整张专辑带来的音画听感。

06

06.md.jpg

Gord Downie, the Sadies and the Conquering Sun [2014]
by Gordon Downie & The Sadies

加拿大独立厂牌 Arts & Crafts 在这张合作专辑的文案上如此写道:“这是一支年轻乐队精神错乱的声明,十首有心而发的朋克摇滚狂欢。这是智慧和纯真相结合的音乐,承诺和挑衅于一体的诗集。” Gordon Downie 和 The Sadies 都是相当有阅历的音乐人与乐队,两者的首次合作像是进入一个新的熔炉,碰撞出新的火花,每一首歌都充满着巨大的能量,混乱,暴烈却予人以勇气。插画师 Nik Dudukovic 受邀绘制了这幅极具故事性的加拿大乡土群像封面,并且将乐队成员们也一一画了进去。

07

07.md.jpg

Everything Is Free [2013]
by The Wrong Words

旧金山乐队 The Wrong Words 在他们第二张专辑里宣称“一切都是免费的”,两三分钟的小曲让人放松,舒服,差点忘记身处的到底是哪个年代。Baldur Helgason 所绘制的封面插画诙谐,老式幽默也让人忍俊不禁,会不自觉找起左右不同来,从底部的三人肖像排列到最往后越多奇怪的面孔,热闹好玩。

动物篇

08

08-1.md.jpg08-2.md.jpg

Happiness [2009] / Acceptance Speech [2013]
by Dance Gavin Dance

插画师 Mattias Adolfsson 包办了美国后硬核乐队 Dance Gavin Dance 的几乎全部唱片封面,他采用钢笔、水彩勾勒并涂绘出极具想象力与故事性的幽默画面。2013年的《Acceptance Speech》是对2009年的《Happiness》的主题延续,一群动物围绕着小游泳池里的划船人,与一群动物围坐着小演讲台上的机器人,强烈的反讽与借喻意义。

09

09.md.jpg

Pés frios [2011]
by Doismileoito

相对而言,葡萄牙独立摇滚乐队 Doismileoito 就单纯许多。喜欢企鹅,所以这三个大男孩在封面用上很多只企鹅,小清新的曲调听来也清爽怡人,完全不在意他们到底在唱什么了。

10

Hello Young Lovers by Sparks

Hello Young Lovers [2006]
by Sparks

《Hello Young Lovers》是英国老牌组合 Sparks 的第二十张录音室专辑,一张聚焦现代爱情的概念之作。反复念唱的“Baby、Baby”甚是甜蜜,快速的叠词、华丽的音色听来也很有韵味。这两位音乐老顽童算是深谙泡泡糖流行的门道,在电声吉他的干净明快冲击下,嘲讽也显得机智,随意的重复也变得优雅起来。封面上又白又萌的兔子镜像就是这种音乐糖衣的化身。

11

11.md.jpg

Puppy, Kitty or Both [2005]
by Death Sentence: Panda!

最后,让我们以国宝结束。旧金山三人组 Death Sentence: Panda!取了个另类的名字,首张专辑《Puppy, Kitty or Both》更是玩着文字游戏卖萌,音乐方面倒是走的噪音、前卫爵士的硬路子。与此对应,封面则简单粗暴地拼贴了一堆熊猫头,密集而凶猛,真是“死亡判决之熊猫”啊!

枕边微光#049 | 嬉闹与博弈

一边是充满无限未来可能性的学校,少年们在嬉闹中成长,在不正经中做出改变人生的选择;另一边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爱情棋局,在充满限制的视角叙述中,每个人都竭尽一切地表达自己最充沛的爱。其实两边都是在封闭中寻找出口,一时困于其中,却总能抵达最正确、至少看起来正确的终站。

奇趣学校

1409-01.jpg

生前失意,死后重焕生机,这种情况大概可以完美形容理查德·耶茨的写作。在《好学校》扉页引用司各特·菲茨杰拉德的话——“把你的椅子拖到悬崖边,那样我才会讲故事给你听。”理查德·耶茨并不知道在后世自己会被列入与菲茨杰拉德、海明威同等重要的三大小说家。

好学校,上世纪四十年代初期美国康涅狄格州一所虚构的预备私立男子学校,全校仅有一百二十五名学生,他们的大部分出路便是参军出国打战。由一名对父亲(理想男性形象)抱有美好幻想的有钱老太太出资打造了这所专门培养未来完美男性的学校,招募了一批同样具有理想抱负的教师,到处宣传招揽学生,校长竟不惜以学费打折来吸收新生,还真是一所好学校。

然而一切都是理想中的状态,“好学校”这一标题更浓厚的意义在反讽。战时的教育环境全然为军队服务,所谓的理想教师各有各的纠结困境,看似无忧的学生却按照年龄体型划分出群体等级,他们嬉闹,他们在欺负与关爱、亲近与疏离之中成长,学生们对未来拥有极为明媚的憧憬,但未来却以昏暗的姿势降临,这无疑为《好学校》的悲伤底子更添一笔暗色。

从扉页的献词到序言里的有关父亲工作状态的假想,《好学校》染上浓浓的自传色彩,最初登场的“我”(亦即后来的格罗夫)就像是理查德·耶茨的情感化身,在平淡真实的叙述中把对父亲的思念一点一滴地投射在那些日常琐碎之上。小说中出现了好几次涉及父亲的地方,比如之前提到的老太太为纪念父亲而办学校,后来格罗夫的父亲来校探访以及没隔多久便逝世了。在斟酌前程与积极寻求他人认同的摇摆期间,格罗夫依稀想起父亲的形象,这仿佛是对整个人生的长久叹息,是不完美造就了一切,是失败推进着向前行,小说结尾所出现的呼应正是此理:“我可能一直会在内心深处问我父亲这样的问题,在我失败的时候,我寻找着他的爱,在我在意他的爱的时候,我没有找到它;不过所有的一切——就像以前常常有人强求他演唱《少年丹尼》一样,他会后退一步,微微摇手表示拒绝,脸上同时出现微笑和皱眉的表情——所有的一切都已成往事。”

抽去父亲这一条情感主线,《好学校》大部分时候是非常欢愉,甚至有点闹腾。交代背景的序之后,很快就进入走马观花式的群像讲述,个性鲜明的学生一个个登场,各藏秘密的老师一个个亮相,颇有种去中心化的意味,没有足够明显的主角,只剩下对话和情节,而且是非常有趣、甚至吸引人眼球的细节,男校的真实大门在此打开,即便从未体验过的读者也会觉得这种生活就在自己身边。叙述的真实性一向是理查德·耶茨的特色之一,他非常擅长在琐碎中找到亲近你、让你引发同感的那些闪光点,有些很奇怪,有些却莫名令人伤感,但不管怎样,他总会以最温柔的方式为你呈上,这便是耶茨小说容易让人浅入深出的上瘾缘故。

骨牌游戏

1409-02.jpg

看透一切,说烦了爱,书名仿佛影射着一种心态,被爱所困、被无爱纠结的人们跳出格局重新审视自身,以及他人关系,颇有一种亲手创建迷宫再困在其中的无奈感。说白了,《说烦了爱》是现代法式爱情的最佳范本,浪漫、纠葛、一见倾心、躲闪游戏……两性关系中所能遇见的桥段全在此碰撞与跳切。诚如引子所言,“凡是不想或不欲再听爱情故事的人可以合上此书”,尽管流露出“厌烦”情绪,但那是身在爱中的人所独有的骄纵感,从头至尾,爱的主题从未缺席过,以“爱情手册”命名此书也毫不为过。

标题烂俗,梗概也让人觉得不过是一本寻常的爱情小说,但实际上本书暗藏了太多玄机。首先,作者埃尔维·勒泰列是法国文学团体“潜在文学工场”的成员,1960年创立的“潜在文学工场”的另一个名字是“乌力波”,这是一个由文学家和数学家组建的松散的国际团体,乌力波成员定期聚会探讨,剖析现有文学作品,挖掘现存作品中再创造的潜在可能性,从而制定出新的规则并尝试新的文本结构和技巧。他们的一个重要概念便是“限制”,这几乎是文学创作的一种自发挑战。在“潜在文学工场”成员中最有名的当属意大利作家伊塔洛·卡尔维诺和法国作家乔治·佩雷克,前者的《命运交错的城堡》和后者的《消失》都是“乌力波”的代表作。回到本书作者埃尔维·勒泰列,他充分利用了“限制”概念,将所有章节、所有人物登场全盘借用阿布哈兹骨牌游戏的牌局情况,通篇结构严谨明快,大量对话与情节转换让节奏推进非常之快,短小的章节、来回转换的人物视角、形式多样的表现手法更添一份电影画面感。

其次,两位男性主要人物——心理分析师托马斯和作家伊夫主要是跟语言打交道,而两位女性主要人物——律师露易丝和精神病科医生安娜更侧重与人打交道,小说以安娜来到托马斯的诊所倾诉拉开帷幕,两条看似毫无关联与类同性的人生爱情线在此交汇。从某种意义上,“说烦了爱”是安娜每周定期的倾诉所引申而出的总结陈词,也像是托马斯在倾听之余的有感而发,安娜与眼科医生斯坦已结婚生子,露易丝跟语言学教授罗曼也过着波澜不惊的婚后生活,但就像是平凡终究抵不过偶然激情,她们分别奔向了真正吸引自己的爱情,结果是好是坏并不在顾虑考究之内。《说烦了爱》也无意摆出道德批判的架子,而重在描绘一出当代特色的爱情风俗画,六个视角人物像是各自独立的发声个体,他们相遇、交错、追随、分离,他们在这一盘无形的爱情棋局间走步、博弈,他们跟从内心所欲,做出自主选择,在一段时间内走到不同的驿站,故事暂且告一段落。像皆大欢喜、从此幸福生活在一起这一类老生常谈的落幕从来不是作者要关心的内容。

最后,书中所出现的有趣表现形式非常抢眼。比如露易丝在一场关于“女看门人为什么待在楼梯后面呢?”的辩论赛中用非常戏剧化的讲述方式把整个陪审团带回感同身受、悲恸万分的过去,在整个讲述阶段通篇短句、句末无标点,等同于现场的停顿换气。比如伊夫关于“外来者状况”的78则词条演讲带来了全书排版最具美感的几页篇章:左侧是伊夫的演讲正文,每则词条都涉及到“外来者”这一词眼,拥有众多诸如“局外人”(Outsider)、“外国人”(Foreigner)、“陌生人”(Stranger)、“外星人”(Alien)的引申义,右侧是特意前来围观伊夫的斯坦充满妒意与恨意的无标点心理独白,左右两侧并不是同步开始也不是同步结束,斯坦在词条62时退场,错过了伊夫最后借“外来者”向坐于观众席中的安娜的深情表白。再比如,作家伊夫在恋情趋近终结时以第二人称写就的书中书《有关安娜·斯坦的四十个回忆》,打乱时空顺序,更私人化的情感写照。

抛开伊夫这个作家身份,他带出了很多真实或虚构的梗。《说烦了爱》在很多地方经意或不经意地提到一些可能被人忽视的事实,比如同为“潜在文学工场”的雷蒙·格诺所著的小说《文体练习》用99种不同方式将同一故事叙述了99遍,比如藏在脚注里的“取舍”冷笑话。另外,表格、清单、演讲、剪报、电邮、照片这些文本之外的表现手法让这部小书变得更加生动,人物变来变去,故事说了又说,不过是爱的讲述。

封面赏 | 倒立世界

那部科幻文艺爱情电影《逆世界》(Upside Down, 2012)描绘了一个上下颠倒的双生世界,等级戒律森严。在现实物理世界里,倒臂行走需要体力和技巧支撑,不过自从有了万能的 Photoshop 等此类图形软件,倒转一下完全不费力气。唱片封面上的对倒形象数不胜数,动植物、静物的对倒处理几乎张张好看,而花费大量精力拍摄完成的水下倒立作品——Young Galaxy 的《Shapeshifting》(2011)也是格外惊艳。本辑封面赏析主要聚焦专辑封面上的人物之“倒”。

01

01633dea24d5969bdf.md.jpg

At Best Cuckold [2014]
by Avi Buffalo

长岛“九零后”少年 Avigdor Zahner-Isenberg 显然是那种少年老成怀旧型的音乐人,曾为 Boris Smile 弹过吉他,19 岁时组建的这支 Avi Buffalo 带着青少年特有的蠢蠢欲动与冲劲,呈上了荷尔蒙百分百的同名专辑《Avi Buffalo》。四年后,23 岁的 Avigdor 依然不忘怀旧,歌曲灵感几乎全部取材记忆,假声泛滥,情歌麻骨,低保真封面同样也揭示了新专辑低保真的音乐取向——瞧,不过是个寂寂无趣的少年从床上倾倒而下的发愣罢了。

02

02c417981144922d36.md.jpg

Long Sleeves Cause Accidents [2014]
by Yuko

比利时独立流行乐队 Yuko 第三张录音室专辑《Long Sleeves Cause Accidents》继续采用伦敦插画家 David Foldvari 的作品,诙谐灵动又不乏严肃内涵,与这张专辑的故事叙述融合得相得益彰。主唱 Kristoff Deneijs 的嗓音听来轻松,含蓄中总带有忧郁之情,无可预料的流行之声与巴洛克风情的结合,这应该是Yuko的最贴切形容。不仅讲述分层的故事,还经常引入令人惊喜的段落,比如开场《Dive!》三分钟后的歌剧女高音,与主体部分微妙交错。

03

03b.md.jpg

Golden Heart [2014]
by Golden Heart

瑞士女歌手 Heidi Happy 本名叫 Priska Zemp,从2007年发行首作《Back Together》算起,已经出了五张专辑。今年这张《Golden Heart》继续保持着流行与爵士、古典创作融合的传统,细节丰富的配器与古灵精怪的人声碰撞在一起,就如她的名字那样让人感到开心。本身深受多元文化的熏染,Heidi却坚持用英语演唱多年,因为这样更容易接近听众的世界。不仅在音乐创作中偏爱多乐器,她对于封面设计也青睐多种表现手法,就好比这幅倒过来的“Golden Heart”,将 Janneke van der Hagen 拍摄的照片上下左右对调,整体到局部都添加水彩渲染,营造出逼真的绘画质感。蓝色水彩,如梦似幻。

04

0417ed7c09d531fed5.md.jpg

The Marriage of True Minds [2013]
by Matmos

上世纪 90 年代中期,Martin Schmidt 和 Drew Daniel 两位电子音乐人在旧金山创建了这个强力组合 Matmos,目前在巴尔的摩活跃。他们每次推出专辑都是对自我的一次挑战,在搬至巴尔的摩、蛰伏四年期间,两位音乐人被这座城市的自由即兴氛围所感染,以即兴为重不知不觉成了新专辑的兴奋点,这同时也与长久以来的“心灵感应”项目相关联。从这个角度来看,封面中的“倒”元素显得有些神经质,令人毛骨悚然。

05

0584ec0f8aca24a8af.md.jpg

Solo [2013]
by Ignacio Herbojo

1989 年出生于布宜诺斯艾利斯的 Ignacio Herbojo 自14岁起开始接受钢琴训练,曾在高中毕业后进入音乐学院短暂学习,退学之后便纯粹借助互联网自学音乐创作。《Solo》是他的第一张完整个人专辑,他在母亲乡下的一所空房间里创建了属于他自己的家庭录音室,通过电脑、钢琴、麦克风完成了所有歌曲录制(也就是 Matheus Chiaratti 所拍摄封面展示的那样)。在歌曲中能听到海浪声、铃铛声,各种让人会心一笑的小细节,加上清新的旋律,温暖的嗓音,整体听来非常舒服。

06

06e6792bff81eb918b.md.jpg

Angst [2010]
by Todtgelichter

一言以蔽之,德国前卫黑金乐队在专辑《Angst》所想表达的主题内容在封面上呈现得淋漓尽致。网络画手 Y 所绘制的这幅作品,形象传递出无限忧郁之蓝的压抑与窒息。不同的人看见这个画面会有不同的联想,同样的只是满脑的疑问与好奇。倒立男孩是溺水,还是漂浮?是死了,还是活着?冥想?沉睡?广阔的极具空间感的蓝色领域带来了永恒和无限的焦虑和恐惧,这种情绪从四面八方各种角度席卷拥抱而来,将渺小的个体吞噬殆尽。最沉静的焦虑症的最完美演绎。

07

0721865bb294d2ac5e.md.jpg

Theory of Machines [2006]
by Ben Frost

澳大利亚电子音乐人 Ben Frost 转战冰岛后的第一张作品,诚如他的附言,“no man is an island”,《Theory of Machines》是多方合作的成果,尤其是 Valgeir Sigurðsson 所引领的 Bedroom Community 厂牌和 Greenhouse 录音室。这也是 Ben 第一次大规模转向工业、噪音的转型之作,秉承着“机器理论”,Ben Frost 同时担当专辑的艺术概念指导,并坦言整套视觉设计受到 Victor Boullet 的装置艺术“Oblivion”的灵感启发,冰岛摄影师 Charlie Strand 拍摄了被起重机倒立的裸身 Ben Frost(原作是倒立的马),浓浓的装置气息被细线方格给分解了不少。Ben Frost 的本意是与揭示声音本质的音乐对照,拍摄出具象而表现“并非创作而是焦点”的照片,当然,最终呈现在封面上的图像看起来很像医院,冰冷枯燥的机械感迎面扑来,没有切割,没有血滴,没有医生。裸露的身体与隐藏的机械在硕大的手术台之上,全然物化。

08

08.md.jpg

Citrus [2006]
by Asobi Seksu

已于 2013 年解散的纽约布鲁克林乐队 Asobi Seksu 从一出道起就不愿被贴上 Shoegaze 的标签,然而在乐队第二张专辑《Citrus》里浓郁的吉他音墙与梦幻的标志性女声怎么听怎么自赏。在日本出生、洛杉矶长大、现居纽约的 Yuki Chikudate 在演唱中来回切换日语与英语,在她看来这是最完美的双重文化表达法。不过在橘色封面上,日文字样明显比重更大。专辑里有很多敲击、弹拨的堆砌,在旋律张力的演绎同时,更创建了很有穿透感的主音——“很干净、冰冷、水晶般的声音”,犹如一些光线照进混沌之中,两者的结合是让人兴奋的。

09

09d7de88c5b22802c1.md.jpg

Try Anything Once [1993]
by Alan Parsons

英国前卫摇滚乐队 The Alan Parsons Project 活跃时间为 1975 年到 1990 年,之后 Alan Parsons 转向个人发展,首张专辑《Try Anything Once》可算是乐队的遗留物,丰富繁多的合作献声仍有盛宴架势。著名封面设计师 Storm Thorgerson 与 Peter Curzon 协力打造了专辑封面,标志性的蓝天与超现实元素很有辨识度,倒吊的戴帽西装男有几位手里握着的环形物体,比如球、时钟等,同样在 Storm Thorgerson 的其他封面里频繁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