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乐队的夏天

danny-koo.jpg大狗狗是《超级乐队2》Two-Pick之一

01

周末无聊时在 B 站首页随意点开了一个 N.Flying 相关的视频,误以为是类似《乐队的夏天》式 N.Flying 整团参与竞演,结果却是当导师,那看看李哥也还行。这个没多少热度的综艺叫做“Great Seoul Invasion”(可暂翻为大首尔入侵),模仿“英伦入侵”(British Invasion),生造运动,术语先行,真可以。当看到中二的剧情串联以及细碎的魔鬼剪辑时,我再一次感叹不愧是你啊 Mnet,为了流量冠以“让韩国乐队冲向世界”之名不得不说综艺策划鬼才。

02

然后捡起去年只看了半集先导片的《超级乐队2》(Super Band Season 2),开启这个周末的夜不能寐噩梦。

第一季也是去年补完的,彼时弹幕已经很丰富,各种颜色的“高能预警/核能预警”逗乐了我,虽然画面马赛克,但对音综来讲完全不影响。

回到第二季,很多人的感受是“超乐”第一季已封神,第二季拉垮。而在我看来,第一季并没有多么神仙,它就是一个合格的、正常发挥的音乐综艺,并且有着选秀通病:当淘汰制掌控了乐队成员构成,前期的多元逐渐消失,越来越无聊在所难免。第二季也没有多么拉垮,还是那个模式那个路数,不同的是参与的成员与评委。

整个节目的定位其实是模糊的。如果说第一季的口号是找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组一支像 Coldplay 世界级的韩国乐队,那么第二季的意义就在于乐手联谊和咸鱼翻红。本质上它就是一综艺 IP,延续 IP 纯粹为了更多的流量。打造伟大乐队这种大空梦想,舞台上喊一下就好,别当真。

不可否认的是上节目确实可以改变一点轨迹,更多的人只求多一点曝光机会。无论何种目的,在聚光灯下演奏音乐总归是一件幸福的事。

03

然而,我觉得《超级乐队》矛盾的一点在于,它看起来鼓励多元与创新,骨子里却刻板和守旧。作为一个音乐综艺,科普或许并非首要任务,毕竟有趣、有话题、有起伏才能换得收视。评委的喜好可能与整个节目的导向深度捆绑,到头来,或高能炸裂、或神仙现场就成了通关的致胜之钥,但具体如何高能、如何神仙这往往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这与歌唱竞演节目如出一辙,高音征服全场,转换到乐队语境便是,燥即王道。

当然有另辟蹊径之徒,从持续核能的爆发中暂时退出,换上以感性沉浸的原声面庞,邀请听众进入他们的故事。

动静二分法如此粗暴,也就这样了。

另一方面,保留如此之多的主唱人选,也能看出节目组的守旧。已经都在做乐队选秀了,就不要来“好声音”那套模板。

人声确实是一种乐器,但在乐队中,人声并不是必要和最重要的。人声的致命缺陷就在于它太有辨识度,与常规的器乐音需要调和,并且贯穿始终的人声太容易抹杀器乐的存在,不同于器乐演绎的层次感,人声一直在最上层,要不然怎么都说主唱最醒目。

遗憾的是,无论《乐队的夏天》还是《超级乐队》,都很传统地拥抱了人声乐队。《超级乐队》确实有很精彩的器乐演绎,但你会发现它只不过是在寻找主唱路途中偶遇的一朵野花,最终还是要步上主流道路。其实,没有人声的乐队,有很多种可能,除了后摇,还能涉猎电子、器乐嘻哈、前卫、爵士等等领域。

另外弹幕鉴赏家对人声经常给出的评语是,“嗓音还可以,但不适合乐队”或者“唱得太流行了,这不乐队”。

出现频率太高已经不是笑笑就好的程度。

乐队的定义就是一群玩音乐的伙伴,并没有风格限定。像“乐队=摇滚”或者“摇滚=金属”此类概念混淆,普遍存在于很多音综的制作方与受众方。《超级乐队2》上老派硬摇乐队引爆全场,各平台下直呼“这才是超乐的正确打开方式”或“这才叫乐队,前面都演的什么玩意”,可见刻板印象之根深蒂固。

再如,乐队本身把民谣当成乡村来演绎,我们可不可以就当作韩国特色。

既然取名为 Super Band 而不是 Super Rock Band,那么我认为节目组需要负“为乐队正名”的责任。风格有取向之争,乐队并无限定前缀。流行、摇滚、电子、爵士、朋克、说唱来者不拒,更包容一点,氛围、实验、噪音、后摇、前摇、迷幻、Drone之流是不是也可以引入。

音综乌托邦了。瞎操心,能好好介绍乐器就很良心啦。

04

最后,作为真人秀爱好者而非综艺爱好者,我对任何音综的剪辑都是恨之入骨。像极了在玻璃渣中找糖吃的 CP 粉,我总是在舞台表演和评委点评的夹缝间找一点真人秀的影子。成员 reaction 镜头一闪而过难能可贵,幕后故事才是观看的正片。

对《超级乐队2》最大的不满是,它把赛程与赛程之间衔接环节,比如队长重选队员、抽选音乐风格这些镜头都剪碎并剪贴进了表演舞台的前置背景。知道是为了吊一个胃口,但我就是最喜欢看完整的选人环节啊!

算了,卑微观看者要认命。

又有哪家阅读管理网站可取代豆瓣读书

日前,豆瓣宣布即将在个人主页显示 IP 归属地,进一步剥离匿名社交的假想“外壳”。或许吧,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基于兴趣聚合的社交网络也只能徜徉于回忆之中。

平心而论,豆瓣对各类兴趣的探索也大多浅尝辄止,深挖书影音功能易用性并非难以实现,而是豆瓣早已将重心偏向了书影音之外的产品。书影音板块的调性从建站初期就已定下:less is more.

可以的,简单不等于简陋,留白才能成就想象空间。豆瓣条目版式及功能,十几年如一日,不忘初心。所有的改版也只是在那个既定模板上微调。对于念旧的人来说,这没什么不好,因为你去看过别处的斑驳风景,回到豆瓣还是最初的那个死样子。

之前如此吐槽过:豆瓣坐拥大数据库却没有身为一个数据库的自觉。更直白一点的责难便是,缺乏竞争对手,活得太安逸。2006 年,歪酷博客曾搞出个山寨品——非非共享界(fifid.com,域名早已转手)号称向先行者致以崇高的敬意,网站结构、页面布局与豆瓣如出一辙,影评、书评、乐评无所不包,你甚至可以说它是豆瓣换了个界面主题……然而这个山寨品迅速被人遗忘,除了上线时掀起的模仿争议很快再无水花。

在物色豆瓣替代品的漫长找寻期,最苦恼的一点在于豆瓣发家之本「豆瓣读书」始终没有很好的平替。毕竟中文图书的限定出版环境下,一家独大的豆瓣读书早已成为各个出版方争相入驻的最佳新书推介平台。图书条目与出版资讯深度捆绑,书评与书单惠利双方,只要你是中文图书的阅读者,很难绕开豆瓣读书这个一体化的自洽系统。

既然「豆瓣读书」难以被替代,那为什么要逃离豆瓣?首先,是日益恶劣的大环境让你无 fuck 可说。且不提豆瓣小组波及书影音或广播的那些纠葛,单论书影音板块从功能上看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与喜欢的图书、电影、音乐不期而遇”多和平啊,然而细化到具体条目就可能有问题了。条目缺失不足挂齿,遇上陈年短评、长评被删,多年维护的豆列阵亡,那真是把热爱都献给了无情的审核机器。

另外一个观察。豆瓣各个产品之间的体验是互相割裂的,而审核大于一切。这也是我更换账号后不再在「豆瓣阅读」购买电子书的主要原因。你无法保证何时的言论有何不妥,也不能假定豆瓣不会翻旧账,而无论你在豆瓣上发布过多少广播、标记过多少条目、购买了多少本电子书或多少份豆品周边,豆瓣封禁的标准只会看你违规的一面,你的其它记录都会被无视。当然可以对封禁提出申诉,而这一步骤我只能以呵呵二字结束。

所以,不确定的因素让这个数据库变得不那么可靠。杞人忧天的规劝是别等锤子落到你头上。豆瓣的意义确实不仅仅是书影音聚合,围绕书影音所产生的兴趣羁绊,人与人的交流共鸣,才是这个“精神角落”的最大闪光。可这并非无以取代,人的活动是流动的,正如路从一开始就没有。

与豆瓣早些年的接触(2006-2012),我的准则是将它工具化,无任何动态,不参与小组讨论,只做标记。10 年过后,这种做法可能是最安全的,前提是不写任何短评。没有电脑和网络的岁月,我们用纸笔记录一切;在纸笔发明之前,我们口述传说,重塑想象。

切入本篇正题,如果不依赖豆瓣读书,还有什么方法能追踪和管理我们的阅读进度呢?答案可能不那么明显。

事实上,「豆瓣读书」并没做到追踪和管理,豆瓣所有的产品都有不够细致的缺陷:“在读”不能记录看过的页数或百分比,“在看”不能记录看过的集数,“在听”没什么不好,如能标记喜爱曲目就更好了。不能重看、不能重读的操作,始终是一个遗憾。

通过各类阅读记录 APP 来管理自己的阅读进度,是个不错的方式,因为这些应用都具备计时的功能,方便统计每本书的阅读时长,摘录、笔记这些也不落下。至于哪款应用的界面看得顺眼,功能用得顺手,这就是一个见仁见智的差异问题。

使用 APP 有个隐患,服务可能随时终止,指不定哪天就下架了,可导出本地数据倒还好。举例是,由于不可抗力,运营 9 年的书籍管理工具「晒书房」于 2021 年停止服务,从各大应用商店下架。

使用可无限嵌套的笔记工具 notion 来做阅读记录,不失为现代人的一种选择。怎么说呢,notion 上手有一定门槛(撑死十分钟琢磨那些区块的用法),喜欢整理数据的人会更喜欢,不喜欢折腾的人会嫌麻烦。关于如何导入豆瓣条目,套用 notion 模板,网上已有很详尽的教程,有兴趣可自行参考。

还是那句话,数据最好在自己手里,服务的永久只是一个虚名。

那么完结篇的主题与适用范围如下:

图书标记管理与阅读进度追踪服务
普通读者
中文图书数据库可替代性堪忧

我是终于进入正文的分割线——

Read More

友链页上线

link-swap.png


这年头谁还写博客啊?

接触长毛象(Mastodon)之后的一个发现就是,似乎人手一两个博客,别管更新频次。这种百花齐放的复古氛围,着实激励了老年人。如果是在别的地方,可能就到处挂着公众号或者抖音号二维码,长视频和版式爱好者并不想识别。

或许公众号文章更适合传播,也可能包含着有用、有趣信息,但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博客空间总归是让人安心的,这始终是一个任凭世界如何变幻、时间仿若停滞的后花园。

出于这样那样的原因,从自建空间开始,我反而进入了年更期(喜提新马甲:年更君)。现在回头长望,时间流逝得令人惧怕,而关于时间的议题几年前也浅尝辄止自嘲过。可是,世上无后悔药,需抛弃旧马甲,寻找新的名号。

重翻 12 年前的博客友链,如今还在更新的只剩下 2 人。也许是手机改变了生活,时间磨平了棱角,又或许际遇带你去了别的地方。

不管怎样,即日起友链页上线,欢迎来翻牌!

友链交换入口

于导航菜单挂名「秋野」,替换了曾经的论坛(惨淡挥手)。

PS4/PS5《蛙岛时光 | Time on Frog Island》白金攻略

x1080.md.jpg
游戏名称 Time on Frog Island
开发厂商 Half Past Yellow
发行厂商 Merge Games
发行时间 2022-07-12
游戏类型 冒险,休闲
奖杯设置 白1 金5 银10 铜20 总36 点数1230
白金难度 2/10
白金耗时 2-4小时
达成周目 二周目
错过奖杯 有数个
语言设置 菜单简体中文,游戏内无对白

《蛙岛时光》(Time on Frog Island)是丹麦工作室 Half Past Yellow 第一款有实体发行的多平台游戏。这个从 Game Jam 孵化而出的工作室,第一份商业作品是手游《Tiny Tomb》,而如今游戏已从两大平台下架。

若说起《蛙岛时光》给人的印象,“可爱”这个词很难逃脱,也许早已成为它最大的优点。整体玩下来,《蛙岛时光》的流程短、地图小、任务少,解谜几乎不存在,是一个午后甜点的性质了。另外还有个感觉,游戏似乎没有做完,很多可交互物品本该有什么用处但却没有,隐藏要素也没有设计。

所以建议先从 Steam 免费的《蛙岛时光:序幕》上手,半小时 17 个成就,游戏体验与本体无太大差别。

本作的白金路线为:

一、第一遍流程以奖杯「为吃而来」为首要达成目标,先不要拾取船只零件,直到完成酒馆任务线。然后达成其余可获取奖杯。

二、新开游戏,达成「关键时刻」速通奖杯。

另外一些提示——

白金耗时基本上与投掷 1000 次物品挂钩,平时跑路过程中养成随捡随丢的习惯,会大幅减轻后期刷的压力。

白金难度基本上与滞空 7.5 秒挂钩,但参考视频可轻松达成。

昼夜交替需要手动,深夜基本上找不到 NPC,交任务尽可能在白天。

Read More

好的音乐评分网站能提供什么

关于豆瓣音乐,其实挺好的。只不过影响力比不上豆瓣电影和豆瓣读书。更让人遗憾的是将流媒体赛道拱手让给网易云音乐(先亡者虾米入土为安)。或许受制于国内音乐行业的大环境,专辑发行早已让位于演出捞钱,以音乐评分为主的豆瓣音乐就别有一番岁月静好的姿态,毕竟抖音神曲这时代的歌谣与我们慢生活的内核并不相符。也不是没有过尝试,音乐人小站、豆瓣FM、阿比鹿音乐奖这些项目都很有想法,可最终还是变成自娱自乐的小众情怀,更别提小站整个板块早已被官方边缘化(准下线),那么现在首页主推的豆瓣音乐人小程序又能走多远,我就不拭目以待了。

单说豆瓣音乐的条目收藏功能,跟同辈们一样,祖传薄弱。在无需审核、凭条码添加的年代,我还是很乐意为它添砖加瓦的,后来有条码也需要审核、没条码的有时用 bandcamp 链接还不给通过,这就很打击积极性了。撇开这些,豆瓣音乐的标记管理也就中规中矩吧。在发现新音乐这一方面,依赖豆瓣算法去看“喜欢听 ××× 的也喜欢听……”是不太行的,最终还是要去探索各种豆列。而豆列的问题,筛选和排序向来较弱,“我没看过的/读过的/听过的”这种筛选还是很后面改版出现的,至于缩略图太小太糊的事实,我们也不能太责怪豆瓣,毕竟流量都是钱。

对于聆听华语音乐的爱好者来说,确实没有比豆瓣更好的选择。除非省去标记、投身流媒体,然后就只剩下自己记录,例如利用 notion、listy 等工具。

那么与前两章略有不同的是,本文并非探讨豆瓣音乐的替代品,而是权衡收藏管理听过的音乐和探索发现新音乐两条路线之下,找寻更好的辅助平台。并且会夹带一定的私货,音乐聆听终归是一种极为个人喜好的行为。也算顺便回顾一下作为一个音乐爱好者的心路历程(?)

本期主题与适用范围:

音乐评分收藏管理服务
喜欢探索发现、并想追踪聆听轨迹的人群
夹带私货预警

好的,来都来了开始吧——

Read More

Wake Up & Change Your Theme

Wake UpWake Up


摄影:Andy Houghton

功用:再见咖啡色
旁白:自 2012 年搬到自购空间后,Bl33n 出品的 T 恤蒙面男就成了御用顶图(7 张轮播),围绕顶图而来的咖啡色配色竟伴随了如此 10 年!说到底,还是懒呀。尤其是后续自定的一些文本元素和小模块,都要挨个调整(好麻烦 )。当年九间大师帮我改完模板后对我说,我再也不想见到咖啡系配色啦。其实我还好哎,用了这么久也不腻,现在甚至有点怀念了什么鬼。于是,借着更换版头的新鲜劲,荒废许久的博客也要勤更起来,至少先保持月更(?)毕竟网络那么大,我不想出去看看。

水印:看我不打脸的牛魔王

没有海报墙的影视评分网站能用吗

虽说豆瓣是以读书起家,可真正出圈还是靠豆瓣电影。

此时就不提什么水军加入战局让豆瓣的信誉倍受折损了。为什么条目消失锁评锁分关闭条目常用标签移除用户自定义标签后恢复),去除 IMDB 链接短评被折叠被秋后算账……八问豆瓣电影是问不完的。进入审查年代,豆瓣要生存可以理解,我们绕开内容,在功能上更人性化、更易用一点,可以吗?答案自然是不行的。所有的富功能与豆瓣秉持的简单原则相斥,用豆瓣打分写评,加或不加标签,标记完事。短评金句博人一乐,长评细致划分同好,是兴趣聚合的场所了。个人收藏管理这种服务为什么要提供?把用户的短评直接印在收智商税的豆瓣电影日历上,或者干脆切入年度电影报告的高光时刻,不得不说一招妙棋。

时光网的没落是较为可惜的。原本能增加一下竞争意识,然而杂食动物与独食动物的市场瓜分论很快有了结果。事实上,时光网的一些设计理念(相对豆瓣而言)是超前的,专题策划也还行。在 DVD 盛行的年代,大批碟商通常是以时光网为据点。后来的事,大家都知晓了,流量和流媒体之二流时代让我们的观看方式发生了巨变。视频网站兴起,弹幕吐槽比短评更实时也更爽快。评分好像是豆瓣电影、时光网仅剩的一点价值,当三分钟解读电影系列开始作为知识付费时,文字的力量变得前所未有的苍白,毕竟,不知从何时起大众只能保持短视频三十秒一刷的耐性。

一个问题,我们用影视评分网站的初衷是什么?

作为影视爱好者打分或评论,找寻相似口味的影迷,或者做一个特立独行的文艺青年也丝毫不妨碍用观影记录来标榜自我的行为——亦称为,装逼。

那么可用很多人在年终盘点信息流中的吐槽回应:并没有人在乎你的年终电影(音乐、图书等可替换)总结。那些榜单或图表全是自我感动,只对你个人或亲近的朋友具有意义。而这正是重点,无论是哪个领域的个人记录,都只有自己在乎,于他人而言就是一堆数据,这些数据可量化为影视、图书、音乐评分,但没有人能与你共情。感受与时间杂糅,变成了记忆,是无法言说的独家体验。

说到这里,就能清晰明白豆瓣缺失的是什么?它看起来是由用户创造内容(UGC)也是由用户来维护更新,但实际使用体验上可知豆瓣并不为用户服务,功能设计也并不全从用户角度出发。相反,用户在豆瓣发布的内容,却是为豆瓣服务的。所有的框架都已立好,往里面填合适的东西可以,不符合豆瓣需求的将被移除。

表面上美好、理想主义,用起来却没有温度。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个人影库的筛选,以前没有、后来新增的两个按钮是“正在热映”和“在线观看”,好的,可以了,谢谢您。

再比如,个人年度观影报告这种数据表单并不能随时获取(近两年仅可通过 APP 扫码查看,网页端和手机端的用户体验严重割离这已是另一吐槽命题),更像是豆瓣精心策划的一份施舍:到年底了?快来看看我们为你制作的年终书影音报告,是不是很用心、很好看?快赞美、快分享!

行。开场闲话东拉西扯说了这么多,再次重申主题:

影视评分收藏管理服务
喜欢回顾个人观影、追踪剧集进度的人群
没有能打的参赛选手

海报墙是什么能吃吗下面开始表演——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