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赏 | 上与下的抗衡

Horizon Line,地平线,水平线,出现在专辑封面上的中心分割线并不一定要将海、天作为主题,上下毗邻能有很多表现内容。当然,在摄影中出现一条地平线,倒是一个很好的陪衬,可上可下,不在正中间,也能成为黄金分割线。

01

up-01.md.jpg

Nielot [2014]
by Król

1984 年生的 Błażej Król 在多支波兰独立乐队担任过吉他手和主音,如今他总算以本名推出了个人第一张正式专辑《Nielot》,专辑名是波兰语的“飞”,足以表达Król单飞心情。听遍专辑的最大感想便是太短了,短短八曲虽然丰富展现了他在音乐流派娴熟游转的功力,每一首都有令人难忘的段落,但两三分钟这么一晃而过,最长的第八首也不过五分钟而已。与其说这是一张向独立摇滚深情告白的专辑,不如说它更受氛围、电子乐影响,Iwona Król 与 Błażej Król 一并设计了这款含蓄、诗意的上下对照封面,她还参与了专辑的合成器以及旷野录音部分,所以说将艺名简化为 Król 不是没有道理。《Nielot》是短暂的飞翔,但它浪漫动听,也充满了惊喜。

Read More

名存

带着对某人的执念以此ID注册豆瓣马甲已满六年。六周年快乐。

从最初的无活动无广播偷窥根据地逐步演变成自己最为活跃的社交站,不得不说我慢慢有了妥协。这六年间用过的名号,大部分是随意拼凑单词,少部分有着特别的感情,而每一个使用阶段都有不同的故事,往事杂乱闪回,我无从梳理。头像也随着名号变更,从最初的卖肉男到现在的音乐人,其实说到底,全都是执念。执念的我现将名号依字母顺序整理如下,大致就是这些了——

SacredBath

ScissorBrother
剪刀姐妹

SearchBar

SebastianBabe
【Sebastian from ChatWithHim】

SecretBasement

SeedBloom

SeekBeef

SeeleyBooth
识骨寻踪

SentimentalBen
【about Ben Frost and Ben from “Felicity”.】

SexBox

SeriousBlowjob
【inspired by Erika Lust's short movie "A Blowjob Is Always A Great Last-Minute Gift Idea!"】

ShaBi

ShitBull

ShortBus
性爱巴士

SickBear

SilasBotwin
单身毒妈

SilverBlade

SilenceBoat

SimpleBlank

SingleButt

SleepingBeauty

SlimBob
【from Tekken Tag Tournament 2

SlowBird
查理·帕克系列】

SlutButters
【@Butters

SnowBall

SoBoring

SomeBody

SoulBlack
噬魂师】延伸:独二无三

SpaceBanana
Welcome To The Monkey House by The Dandy Warhols】

SpringBreak [170417- ]

SpringsBread

StarBroken

StarBucks

StillBreathing

StoneBook

StormBreaker
暴风突击者

StoryBoard

StraightBoy
【由春琴姐点名】

StrawBerry

StudyBuddy

StupidBomb

SuckBack

SuiBo
【逐流】

SuiniBian

SulkyBunny

SummerBreeze

SuperBedman
【inspired by Maxwell of Scribblenauts Series】

SweetBee
The Beekeeper by Tori Amos,《你好,养蜂人》by 苏童】

SweptBlue

SwingBike

SystemBackup

[已注销]


我反反复复心血来潮却又不愿注销这个账号的最大原因是,希望有一天你还能看见。当然我是在妄想。不清楚你注销帐号的缘由。是不是与我有关。这已经过去几年,但一想起你的消失就觉得这道未解谜题始终困扰我或许也是我纠结本性作祟。Anyway, miss you, 博士。

update: 2017/09/07

时间

TheWatcher_140320"The Watcher", photograph by Ryan Orange

《美国恐怖故事》灵魂人物Jessica Lange说自己最多再演一季,但Ryan Murphy大叔不以为然,称她每年都说同样的话。

01

这样的话太熟悉。

每年我都要说好几遍。要振作起来,要从追剧马拉松中跳出来。看点书,干点正事。重新恢复写日志,练练笔,如此荒废功力实在太可怕。然而。我总是说说而已。脑子里想着几个标题,想着结构设计,如何展开,却忘记了如何去开始。什么利用碎片时间将灵感、想法记录下来,但对于每天没完没了的躺着看剧工程而言,没有什么碎片时间。

何以堕落至此。或者说为什么还不接受治疗?无法自控,上瘾,懒惰,拖延,都是用烂的借口。口头承认。心里劝慰。具体的行动在哪里。无可救药。就像被自己玩坏的睡眠。每天都推拖到下一天,仿佛过了这糟糕(无趣)的今天,我就能以此激励自己充实一下明天。

所有的计划都是以为。

所有的梦想都是以为。

我以为我能彻底摆脱性瘾,做一个不再有欲望的人。我以为能看透那些庸常繁复交往,沉沉浮浮心理,但是在一个期待面前,所有的自我诺言都成空。我躺下去,我醒来。依然是那个不知道自己是什么该死嘴脸的贱货。啊,这种话反反复复在说,除了在言语上自我鄙视,还有什么实际鞭策作用?我总是在说自言自语,废话,胡思乱想,废话,无所事事,废话,一事无成,废话。没有任何改变。

我以为我能有所进步。更能思考,更有自信。而不是稍微一围观就自叹不如,年华已老。后浪一直拍打,我无法变得更年轻,无法改变自我。所有的无法,都是无能的本性难移。我到底在说什么。

说要开始写,说要找工作,说要戒掉妄想,说要早点睡觉,按时作息,说要整理个彻底,说要变得不慌不忙,一切皆有准备。最终我只是说说。

或者我不说。越来越不愿意袒露内心。那些无用的纠结用语言表述没有意义。没人在乎你的强说愁。你的这些挣扎在他人眼里,都不是事。也没什么好说的。吃饭。睡觉。看剧时废寝忘食,比什么还执着。全身心投入到那些虚拟世界里。饥渴地了解故事发展。喜怒哀乐。那些结局都与你无关。你不思考,不阅读,没有表达欲。

或者,你将念想都自我消化。冒个泡泡。与我对话。

三言两语,很快将这些冲动终结掉。转移到新的亮点上。我非常清楚,一切不可控都出于我害怕终结。所以我一集集一季季地接续,一页页一本本地连翻,不想停止。不愿那么轻易获取圆满,为今天为此事画上句点。

02

时间无声无息地爬上爬下,我毫无知觉。夜幕,昼帆。室内是永恒。只有数字在跳变。一切又终结于可怕的数字。不在镜子前,无所谓年岁。不与人交际,无所谓苍老。躲进假想,永远年轻。

时间流逝,时间治愈,到底改变了多少。即便说着毫无变化的我也清晰觉得自己某些地方变了,不是跟这几年比,而是与更早更年轻的我相比。很多新鲜尝过了,厌倦了,看透了。自以为是,当然是这样。很多事情觉得不过如此,孤独寂寞不过如是。与自我的抗争,与陪伴一路相随。看似毫无挣扎的表面之下,仍有奢求。各种矛盾又止于相安无事。

我很好。我很不好。区间难以界定。我觉得开心吗。我享受我的日常吗。这种问题,不是没有碰到过。但答案真的可以顺服那个始终欲求不满的我吗?

我有很充足的时间,却用去干什么了?关于效率问题最典型的例子便是,你有那么多时间去看电视剧,足够写一本书了。是,我只挖坑不填。最后只是想一想,嗯可以以什么为题写个什么故事,然后就没有然后了。我还以为我会乖乖地读完喜欢的作家,以为读书写作是相伴长久的精神良药,以为最终自己能写出长篇来。时不时回顾旧日习作,一遍遍清楚自己只能写散章。在乎结构,不在乎情节,撑不起细节,撑得住寂寞。总结这几年最大的变化,那便是我对很多事失去了热情。很多事已经变成习以为常的存在,没有欣喜若狂的火花,没有意兴阑珊的冲动。没有爱。就算以一个颜控去追剧,也仅此而已。不再像个没头没脑的小子没心没肺地花痴,假想场景一二三,谁谁谁和谁谁谁发生了什么,我需要见证、记录、填补什么。一切都在既定剧本里。我只需要观看。平淡是我。戏剧是他。

他存在我的时间我的世界之外。我隔着空洞观看。空洞填满了剩余想像。我再无其它。我怀念那些带着情绪写作的夜晚。昏沉大脑,依然能拼凑出一些身影。怀念最后写上时间戳的舒坦,一切有所值的成就感。

怀念瘦弱蜷缩的身体。

怀念二十四岁。

献给二十四岁的自画像。依旧没有完成。你我他消失在时间断层,偶尔想起对方,最后印象淡薄,再无交集。

怀念十九岁。

电话亭里的倾诉。玫瑰先生的夜间慰籍。我在哪里都不是的哪里等待着那个不会到来的谁。

怀念十五岁。

坐在夏天窗前听秋天别来。楼下的X正好走过,我望着背影渐渐远去,声音渐渐消失。后来只是平常寒暄。

说多么希求改变,其实不对,骨子里总有份不舍,有些东西始终没有改变。我还有我的天真。对这个世界的敬畏。对整个黑暗的依赖。抱着某些意象符号不离不弃。

没有信仰。

03

曾经非常鄙视网游的我,后来也沉迷其中。曾经不明白游戏世界有什么好痴迷的我,如今已经彻底跪服。

游玩。浪费时间。踏入全新世界。踏上旅程。也许这不过是瘾的蔓延。从一个起点到另一个起点。往前。下一关,下一章节。自动存档。打不过去,任时间从明亮流到昏暗。再度尝试。异世界的感动,穿越至梦乡。我跳上跳下。不会死亡。有众多选择,努力寻找新的通道。去一个远方,去无数个结局。

《折纸世界》(Tearaway)与其说是美术风格吸引我,不如说极其交互的故事线更有感染力。我只是在打游戏,小纸人却在冒险。名副其实的旅人,在“旅人”章节里的昏暗复古通道里,努力追赶另一位旅人,送他穿越时空。分解在虚空。

最为倾心的章节莫过于“书页之间”,音乐精妙绝伦,短暂的流程将理想中的空中书页王国展现得淋漓尽致。我等待书页翻来覆去,等待最佳时机跳到下一节。我有太多爱好。有太多选择。我从一个极具诱惑的坑,跳到另一个看似有趣的坑。

掉进了虚空。没有了然后。

04

Ryan Orange在“Time”系列摄影里以多重人物虚像讲述了与时间穿梭如影随形的一个个故事。他们站立,瘫坐,弯身,倾倒,抱肩,扶额,低首,张望,走来走去。他们焦虑,绝望,失意。他们凝视着虚影,不存在的故事线,兀自爬行。他们是这个世界的观察者。这个世界没有他们,仍会有众多精彩迸发。

在最低落的时候,我会找出我的救命稻草。像所有的假想朋友的功效那样,只属于我的故事人物,永远不会离开我,他们像虚影一样穿梭在我的现实里,人来人往,是我的屏障。

别人有别人的故事,我没有故事。

观察这个世界,保持好奇心,这或许是最安静的处世方式。最后我不过是借来一点时间来这个世界打望一番。

最后我不再醒来。

封面赏 | 左与右的对峙

还记得2012年由 Death Grips 带来的《The Money Store》硬核封面吗?黑白背景下的漫画线条简明扼要,却又富有杀气。左右对开的封面设计是个常见的模板,固定框架内充满着无限可能性的变化,可以色系对比,如 Backstreet Boys 的经典《Black & Blue》(2000),又如The New Pornographers的渐变《Twin Cinema》(2005),可以人脸拼合,如Sko / Torp 的两个如风男子《Hey You!》(1994),再如 Body/Head 的一男一女《Coming Apart》(2013)。围绕着中心分界线做各种规划,也很能反映此类封面的趣味性。

01

left-01.md.jpg

E&J [2014]
by Dag Savage

说唱行当里的“二重唱”模式可谓百试不厌。Dag Savage 由饶舌歌手 J.O.H.A.Z 搭配制作人 Exile 组成,他俩在个人事业上也算小有名气,《E&J》是经过几张单曲、EP之后的首张专辑。封面一分为二的肖像也十足说明了Dag Savage的气质,J.O.H.A.Z 愤怒张嘴却激情唱诉着滑稽想法、童年歌谣、家庭困境、内心灵魂,节拍与押韵不能更带感;Exile 闭眼轻喃自语,他放大了 J.O.H.A.Z 的个人魅力,各种细节处理就如那首《Milk Box》,你永远不会知道你会从神秘盒子里得到什么。Dag Savage 以此创造了带有浓烈加州阳光气息的梦境。

Read More

枕边微光#046 | 日常记忆

“短经典”系列刚出来的时候因其独特的选题和丰富的封面配色而迅速获取了一批文艺青年的关注,两三年时间陆陆续续出版了27册来自世界各地优秀作家的短篇小说佳作。突然间,“短经典”换了家出版社,结束了色彩封面,换成与塞林格系列三本同样的素底横条封面,当然两份设计都来自张志全工作室,只是太没创意了一点。新封面显得更严肃正式,也更低调,或许是为了这重新开始,就连系列编号也从头开始,第一辑共10册,包括多克托罗的《幸福国的故事》、宫本辉的《幻之光》、维尔高的《海之沉默》、卡萨雷斯的《俄罗斯套娃》等来自八国的作品。

也许网友戏谑成真,“中经典”也已问世,就等“长经典”的现身。至于信誓旦旦要一直做下去,至少推出一百本两百本世界各地重要作家的重要短篇小说的“短经典”到底会持续多久,就只能拭目以待了。

时光记忆

short-01.jpg

安东尼奥·塔布齐是继卡尔维诺之后意大利最重要的散文作家,他的短篇小说优雅、清淡,蕴含着浓郁诗意。《时光匆匆老去》更是作家离世前的一份时光告慰书,“这些故事实际上都存在过。我只是聆听故事,并以我的方式叙述出来。”

是的,9则故事都有出处,分别献给不同的人,塔布齐抽取了上世纪最重要的几个历史瞬间,却将惊心动魄的历史瞬间细腻转化为与时光拉锯的个人故事。献给罗马尼亚作家诺曼·马内阿的《将军之间》再次重申了一个论述,历史比我们伟大,生活也并非对艺术模仿,现实总是超越想象。是真是假,还是被时光洗练过后残存的一点记忆,故事里的人物像被摆布的棋子,他们在讲述者的版本里规规矩矩地走步,没有任何错误,没有任何抗争。讲述中的讲述,这一嵌套关系也使得故事变得遥远而朦胧,更不像真实事件。塔布齐并没有以多么感性的口吻来加强时光流逝的痕迹,反而是以十分克制、审慎的笔法将时光悄无声息的渗透铺陈得无处不在,如沙漏一般从始至终地坠下。

《圆圈儿》是环绕自身的马群,是记忆,是思绪,也是时光。《淅沥,淅拉,淅沥,淅拉》是疼痛发声,是死亡脚步,也是幼时“假设游戏”的来回套问,还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事所能带来的美好乐音。《我眷恋风》是女人,是诀别,是情歌,是每一个不可再来的邂逅。《电影节》是善意谎言所能达成的最大成就,也是光影间最激动人心的寂静现实。

而最触人心弦的莫过于那篇《云彩》里的对谈,二战老兵与十三岁少女关于语言、战争、历史的闲聊充满了时光感,敬畏与唏嘘些微显现,话题衍变又如天边云彩那般变幻莫测,士兵重游故地的目的不为缅怀,只是为了观察可预测的云彩,少女努力与士兵交谈,顺而也带出自己一部分不安的过去。可是,在已逝面前,任何讲述都显得无比苍白,塔布齐并没有过分铺开时光的跨度,他只选取瞬间,只讲述往事,简练,隽永,是时光匆匆老去的遗痕。

真实人性

short-02.jpg

非洲作家强手如云,令人熟知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沃莱·索因卡(尼日利亚)、南丁·戈迪默(南非)在中国的译作陆续也出了一些,而被誉为尼日利亚传奇作家的钦努阿·阿契贝这两年开始小热。被选入“短经典”的奇玛曼达·恩戈兹·阿迪契同样来自尼日利亚,她之前的长篇小说《半轮黄日》获2007年奥兰治小说奖,史诗般挖掘出20世纪60年代的尼日利亚在内战背景下的残酷真实。

延续着反映社会现实的一面,她的短篇小说集《绕颈之物》继续加强着身为女性作家的思考与自觉,并与时俱进地将视野扩大为尼日利亚、美国两国来回穿梭的文化差异,并埋入深层次的乡愁。她的作品大多以女性为主角,强烈的性别叙事极具感染力。如《赝品》里迁至美国的妻子默默忍受着丈夫远在尼日利亚经商的寂寞,意外听闻丈夫外遇之后,她干脆地剪短头发,并在与丈夫的碰面中不动声色地作出了扭转现状的决定,这是何等冷静与坚强的定力。再如《个人感受》中在宗教冲突乱战中两个躲在商店避难的陌生女人因为不可抗力而互相交流过往历史,她们等待,她们安抚,死亡在户外的当下以及穿插其中的未来时隐时现,这段躲避成为了未来回想的一个难以磨灭的记忆断片。

追寻美国梦,仿佛成了阿迪契笔下人物最常见的梦想。无论是《赝品》中为了过上更好生活的尼日利亚中产阶级,还是《美国大使馆》出于政治避难而被迫申请逃往美国的知识分子,美国成为了平静、自由、富有的梦想之地。当然了,相对动乱的尼日利亚来说,美国明显好太多。《绕颈之物》这一篇就是从尼日利亚延伸至美国的追逐之梦的生动写照,被签证抽奖抽中的“你”来到了美国,住进了称之为“叔叔”的家里,在学习与侵犯的抗争中“你”选择了出逃,在不知道身处哪儿的时刻,“你”选择做一个透明人,每当夜晚降临时,黑暗中仿佛有什么东西缠绕着“你”的脖子,让你窒息难耐。而当“你”偶遇爱情时,“你”并不知道那种感觉就叫爱,黑夜中的绕颈之物明显减少了缠绕,更奇怪的莫过于那位男友身为白人却对非洲及其文化十分痴迷,这让“你”觉得诧异,这段看似不正常的关系带给“你”的美好难以言说,可惜一切终有结束的时候,“你”哭泣,在他拥抱中离开这个曾是梦也已带来梦的国度。是否归来,那不是故事的结局。

尽管很多故事发生在美国,但阿迪契的聚焦点始终在海那边的尼日利亚,美国仿佛仅仅是个装饰背景,用来强调文化冲突和烘托思乡情绪。《颤抖》正是如此,两个因为坠机事件被迫一起祷告的尼日利亚人开始一点一滴地交涉彼此的过去,那片遥远国度上发生的事仿佛只在记忆和照片里,他和她在忧愁的记忆回溯中不停提到上帝和信仰,这或许是支撑彼此继续前进的最大能量。随后的《婚事》更强调着两国文化差异,在反复纠正妻子的用词背后隐藏着丈夫爱慕脸面的虚心,然而,为了过上更富裕的生活需要历经相当勤俭的当下,妻子从无所事事到争取工作自由,竟还无意间获取婚配丈夫的惊人过去,可是她有什么选择,她在这里举目无亲,除了回到那个家再也无处可去,至少要待到她有工作签证能自给自足才行。被男性支配的女性现状,让人备感无奈,在《猴跳山》的非洲作家集会中同样如此,可是嵌套其中的作品片段却不这么认为,最后的发声没有让沉默继续沉默下去,而是骄傲地选择了拒绝和离去。

阿迪契讲故事的方式十分亲切,就像第一篇《一号牢房》那样循序渐进,从一开始吸引读者到最后带动读者与讲述产生跨越国界的情感共鸣,一切都是那么自然。刨去社会冲突、信仰坚持、文化符号,流淌在她笔下的始终是人性真实。

怪诞日常

short-03.jpg

薄薄一本一百来页的小书,却蕴含着极大的张力。阿根廷作家萨曼塔·施维伯林以14则短小精悍的故事告诉人们,何为大胆的想象力、大胆的意象以及让人无法预料的突转和结局,悬念从一开场便提在嗓子眼,促使人们聚精会神地阅读每一字每一句,紧张和流畅是短篇小说不可多得的两大法宝。

玩弄动物的意象,仿佛是这片南美大陆的文学传统,“短经典”之前也出过科塔萨尔的《动物寓言集》,动物们的象征带来光怪陆离的梦境故事,既是脱离日常的荒诞,也是充斥日常的神秘。动物意象的援引,很容易带来魔幻色彩,在短篇小说有限篇幅中则更具戏剧效果。《杀死一条狗》中,狗成了可怜的受害者,它们在广场漫行、瞌睡,却被迫卷入一场无稽的组织考验,一位中年男人为了生存不得不接受“杀死一条狗”的条件以证明自己的冷酷决绝,而负责监督他的人名叫“鼹鼠”,这几乎又是另一层动物世界优胜劣汰的隐喻。《蝴蝶》看似美好,却也只有短暂的美好,一位父亲站在学校门口对同伴夸夸其谈女儿的穿着是多么美妙,在等待之中,一只蝴蝶停靠在肩上,他本想捉住这只蝴蝶讨女儿欢心,却不小心弄断了它的翅膀,在同伴的建议下一脚踩死让其解脱无法飞翔的痛苦,可就在那时,一群蝴蝶从校门口涌出来,花色各异让他一时害怕难以找到与脚下蝴蝶花色相似的女儿。蝴蝶,从真实到虚幻,仅仅是一个动作的改变。同样的变化出现在《吃鸟的女孩》当中,可怜的鸟是真真切切被女孩吞噬殆尽,它更像道具而非单纯的意象,映衬出成长期的古怪与突变,还有父母们的苦恼与无奈。

与动物们的鲜明形象相比,埋在诸多篇目里的未知就变得极为晦涩,让人百般寻思却仍始终得不到解答。最典型的要数《荒原上》,情节上没什么难懂的,但是就是有那么一片空白,让你始终填补不上,这种终极悬念到最后还要在黑暗中恐吓你,撕咬你。荒原上有什么?寒风劲草,寻常之地的陷阱,狩猎途中的意外收获,夫妇俩为某种仪式做了充足的准备,“增强生育能力的偏方数不胜数”,早已点出了笼罩在整个故事上的疑云,而这个偏方到底是什么,夫妇俩口中的“他们”到底是什么,夫妇俩偶遇另一对夫妇并在他们家撞见的“他”又是什么,这些答案作者早已砍去,读者也只能任由自身想象来补圆这一残缺。而像《地下》、《掘洞人》篇目中的未知,几乎在能承受范围之内,随着行文叙述的推进,未知气氛演变成了荒诞与悲伤。

在整本书当中,《以头撞地》的酣畅淋漓程度是其它篇目无法企及的。爱画画的男孩长大成为画家这并不奇怪,奇怪的是他所画的主题始终不变,“头在地面上撞碎的场面”,有些富人出于奇怪的目的还会特意前来订制,回头还将画作挂置客厅让宾客品头论足。画家小时候并没有受过多少欺负,最开始某位捣蛋同学抢走他的画并撕碎,谁也没料想到画家会被彻底激怒,他追上去,抓住那个足球队队长的头发,把他的头往地下砸。大家会认为这是精神失常,画家却不以为常,学生时代的两次“以头撞地”经验让他学到了如何表现更强烈的画面,而这点也成就了他的事业,隐形中拖拽着他前往并沉浸在障碍人格里的暴力美学当中。

现居柏林的萨曼塔·施维伯林是位成长中的青年作家,她的短篇小说在前辈影子的基础上延伸出最独特最难以取代的个人想象,她书写日常,却擅于挖掘出隐于日常之下的荒谬、怪诞、抑郁与悲伤,美好与时光一并沦为奇异的点缀。

封面赏 | 马上什么都有

又是一年马年到。在网络流行文化席卷的当下,今年最新出炉的流行语莫过于“马上体”,简单形象,吉利讨喜。而在唱片封面界,帅气的马无疑是个宠儿,怎么拍怎么好看。比如Trent Dabbs那张美得一塌糊涂的《The Way We Look at Horses》(2013),比如GusGus那匹霸气十足的《Arabian Horse》(2011),比如I Break Horses的剪影马《Hearts》(2011),比如The Besnard Lakes的火马《The Besnard Lakes Are the Dark Horse》(2007),还比如Monkey Majik 的天空之马《空はまるで》(2007)……从民谣到电音,从摇滚到金属,马的形象更像是一种支柱存在,因着风格的变换而展现出不同的侧面。本小辑将稍微介绍马封面里的一些佼佼者。

01

horse-01.md.jpg

Emmaar [2014]
by Tinariwen

Tinariwen与其说是个乐队,更像是一支游牧小分队,从西非马里撒哈拉沙漠来到美国加利福尼亚莫哈维沙漠,新专辑《Emmaar》继续展现着乐队文化大熔炉的妙处,他们多才多艺,民谣、蓝调、世界音乐交融于空旷之中,如沙尘一般微微席卷的吟唱,唱出了永恒的孤独与乡愁。封面上他们靠在栅栏边,马匹如影穿梭,旅人的风情尽显无遗。

02

horse-02.md.png

Le Carousel [2013]
by Le Carousel

爱尔兰人Phil Kieran多年来以DJ身份活跃,他于2013年开启的新项目Le Carousel借用“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免的旋转”的喻意,并在同名专辑里真的以旋转木马背景乐作为开场,闹腾,狂喜。他把近两年的想法都诉诸在这张专辑里,每一首都反映了特定的心情,悲伤与快乐的混合物不停旋转,迷幻又催眠,时间过去了,记忆褪色了,有些东西无法再取回。Glenn Leyburn帮忙设计了两款封面,多彩交织的马头明显流有情感,红橙暖色调的是正碟封面,蓝粉冷色调的是稍后发行的Remix版封面。

03

horse-03.md.jpg

Som Sakrifis [2013]
by Mohammad

若不看大图,很难发现这是正在马厩进食的马。Babis Makridis拍摄了这幅清冷的黑白照,Kathryn Politis妙笔生花加上了白色的横斜线,形成抢眼的主体。Mohammad是三位希腊音乐人的合作产物,大提琴、低音提琴加上振荡器的构架,表现Drone音乐里的荒芜、肃穆、悠扬、孤独绰绰有余。这谈不上是一张多么凄凉催眠的专辑,漫长的三曲,带来细微变化的音波,黑暗主动包围你,你也主动拥抱黑暗。

04

horse-04.md.png

Rituals [2013]
by Fenech-Soler

英国电子摇滚乐队Fenech-Soler第二张专辑所采用的封面摄影,来自南非摄影师Andrew McGibbon一组“野马”主题作品。封面上这匹马名叫Star,而这个局部特写也正是Star低头摆出“弓”的姿势,摄影师所拍摄的马几乎拥有最接近人的个性与情绪表现,灯光照耀带来的皮毛幻彩也在不知不觉中渲染一种悲伤,或一种骄傲。

05

horse-05.md.jpg

Black Horse Plague [2013]
by Trvth

与之相对,Trvth的第二张专辑则换了个朝向,“黑马瘟疫”聚焦更黑的黑暗:死亡。渐进式的音乐结构,恢弘的史诗长曲,Trvth在致敬经典的同时也加入了一些鲜活元素,比如氛围、厄运,形如吟诵、嘶吼、尖叫应有尽有。很具可听性。

06

horse-06.md.jpg

Delicate Cyclone [2013]
by Reba Hasko

在Bandcamp上发售个人首张专辑的Reba Hasko是个十足的另类唱作人,这张八首曲目的《Delicate Cyclone》从头至尾散发着诡异、神秘气息。像玲珑之马在冰面小心翼翼踏着马蹄,她的嗓音是紧随鼓音前进、后退、左闪右避的守卫,词句起伏颇为讲究。

07

horse-07.md.jpg

Dark Is the Way, Light Is a Place [2010]
by Anberlin

美国另类摇滚乐队Anberlin的第五张录音室专辑在商业和口碑上都算不错。标题“Dark Is the Way, Light Is a Place”出自狄兰•托马斯的《他的生日之诗》(Poem On His Birthday),借助黑暗与光明的诗意,Anberlin创作了一张情感上扣人心弦的诚心之作,“爱是一种摩擦,一种化学反应。我们应该磨合出一个好结果,而不是轻易离开,要在爱中找到彼此的理解。”然而,这又并不是一张充斥着情歌的专辑,它给人鼓舞,有积极的也有沉重的成分,就如黑暗通向光明之所的道路。封面木炭画来自Michael Zavros绘于2006年的作品,倾倒之马的形象格外冷艳。

08

horse-08.md.jpg

Crossing the Rubicon [2009]
by The Sounds

瑞典独立流行乐队The Sounds在开拓美国市场方面可谓得心应手,他们第三张专辑《Crossing the Rubicon》正可谓昂首阔步展现出强势的自信。骏马图为形象改造加分不少,巴黎设计师Céline Oberlé所打造的一右一左两匹马,拿去贴墙将会很赏心悦目,模糊细节后只剩下迷醉感浓厚的蓝色轮廓,朦胧之意倒与The Sounds的音乐些许贴合。

09

horse-09.md.jpg

Audrye Sessions [2009]
by Audrye Sessions

奥克兰乐队Audrye Sessions虽然早在2002年便组队,但直到2008年才正式发行作品,紧接着便是这唯一一张专辑。他们是典型的英式摇滚跟随者,轻松悦耳程度就如封面上拂过马背的那道清风。

10

horse-10.md.jpg

Sleep Forever [2008]
by The Big Sleep

又是这么一个马侧脸。这支布鲁克林三人乐队看起来是从雷蒙徳·钱德勒的小说《长眠不醒》获取了灵感,也许是自嘲,音乐还真的是听来让人永恒沉睡。在平淡之外,倒有一个巧合,同一年出现了另外一张专辑——Sixteen Horsepower的《Live March 2001》采用了同样的马绘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