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游戏榜
博客迁移简史
01
前几天,折腾了好久,终于把博客的服务器空间搬到了 Contabo。中途差点放弃贵德国老厂,原因是下单 VPS 过程中用了代理,与真实 IP 地址不符就自动进入人工信息审核,哪怕邮箱发了身份证照片,等了一天多依然没有通过。索性申请了退款,结果很快就收到了……在此之前,我还在物色其他性价比高的服务器厂商,比如去 LightNode 蹭了 10 刀开通个日本服务器试验了一下,又比如差一点就要去买 CloudCone 六周年促销的套餐。
但论起性价比,在德国大佬 Contabo 面前没有一个能打的。加上正好赶上他们 20 周年的存储免费升级活动。所以又进行了我的第二次下单尝试。没挂代理的情况下,不料卡在了付款界面……始终无法跳转到 PayPal,灵机一动又挂上代理然后刷新页面……结果!瞬间跳转到付款成功页面,后台查看订单才知道扣了我两次款!当即联系客服想申请一笔退款,对方回信说建议你把这笔钱留在余额用作以后的订单消费,如果实在要退款,那么要收一笔数额远比订单费还高的管理费,费用将是 €27.50 / $33.00 / £28.60。行吧,你们的政策 awesome。
有时候在想,在博客杂事的折腾上花的时间过多,如果都用来写日志,那该多好。就好像花在整理的时间总比看、听、读的时间要多,一个性质。
以为把事情弄平顺、安稳,就能更好地往下继续。殊不知生命的意义就在于折腾,高效而完美只在假想中。
02
于是再次简单回顾一下我的博客之旅。
2004 年 4 月注册了歪酷博客,开始了一个网络小白的码文与花痴两相夹杂的自留地。主站「迷失庞普洛纳」啥都有,流水帐甚至放在顶图处,也是一个社恐的人际来往之万恶源头。副站「男色。虚空志」更新一些摄影师的裸男套图,其兴趣在于整理摄影师A-Z的官网名录。
2007 年 4 月跟随尘土大人转移到了 FC2(废柴兔),为配合人设转型(?)我把博客名更改为「幻想自慰者」,来自前一年写的小说。在 FC2 的那几年是我更新博客最频繁的顶峰。不愧是勤奋牛。
2010 年 4 月随着 FC2 被墙,顿时失去了写博的动力。当时还兴致勃勃要去摸索小语种博客,后来不了了之。最后还在 Weebly 短暂停留了几个月,硬是把一个简易网站当成博客来用。
2011 年到 2014 年,主要根据地是在豆瓣,那时正在不知疲倦地更新 Cover Project,博客则彻底荒废,化身为年更君,在豆瓣发布一年一度的封面赏与个人年鉴(代号:我-你-他-无)。
2012 年 7 月,终于下决心搭自建博客,在 GoDaddy 注册了 glennwoo.com 的域名,在 Wopus 购买了美国的虚拟主机,装了 WordPress,找九间大师复刻了之前在 FC2 上常用的模板,沿用至今。此时博客名更改为「lost in Pamplona」。刚建站的时候忙于模板微调和搬旧日志,被图片重传的工程吓退,进度缓慢。
2015 年 7 月,把域名转到 NameSilo。依然还是年更君。
2017 年 11 月,告别种种受限的虚拟空间,在 DigitalOcean 下单 1核2G 基础款 VPS,开始了代码小白的瞎折腾却不更新的网络生活。自己对照着教程将整站搬到新的服务器。后来甚至还想装各种奇怪的服务,NextCloud 装上除了同步浏览器书签好像没有用处。
2022 年 1 月,把域名转到 CloudFlare。这一年,终于把歪酷和 FC2 的旧日志搬家完毕(有取舍)。
2023 年 8 月,服务器改用 Contabo。这一年,正在努力恢复更博动力。
03
说回这次折腾,原本只是在 DigitalOcean 平台摧毁重建。原先用了好几年的系统死活无法升级到 Ubuntu 22.04,php 版本也无法切换到8.0。而用的图床系统 Chevereto 若要从 v3 升级到 v4 就必须要求 php8.0。作为一以贯之的尝新体验者,就很想升级。
但原地升级后的体验并不太好,还是 2G 内存的服务器过于低配。自己优化能力又不行,挂一个 WordPress 都要战战兢兢禁掉所有的 BadBot,要不然一旦把链接放在 Mastodon 上分分钟就让博客数据库挂掉。对不起\,建立数据库连接时出错,/对不起。
另一个迁出 DigitalOcean 的原因是,月付 12 刀我已承受不起。如果要把服务器内存提到 4G,这个价格也要翻倍。
目前的选择,Contabo 在高配低价这方面,实在无人能打。他们家的最低配是 4核8G,月付价格差不多 DigitalOcean 的一半,难以想象。哪怕搜一圈评论说 Contabo 超售严重,实际给不到这么高的性能,我也依然心动。
于是最后选择了美国西雅图线路(哪怕说不稳定),月付 7.5 欧。虽然 Contabo 上世纪古旧的直男风后台一直劝退,但姑且请让我相信这个 20 年老站能提供标志性的德国品质吧。
UPDATE: 2024-12-31 服务器搬至 NetCup
莎莉之家
曾经也短暂喜欢过布朗熊。
但当我看到莎莉之后,就迅速移情了。
不知不觉攒了很多莎莉物品。
如果一件东西有莎莉款,那毫无疑问它就是首选。
其实我还是很理智的……哟,
暂时用不上也没必要囤货的就没买了,比如(直白 莎莉款吹风机)。
假如这世上我只喜欢一种鸡,那便是莎莉鸡。
假如这世上我只喜欢一种黄,那就是莎莉黄。
下面,请跟随我感受一点点莎莉震撼!(图多不杀鸡)
腐剧杂谈
01
对泰剧的片面印象追溯起来应归功于 2015 年的那部《不一样的美男》。带着猎奇心理去看,恐怕也很难干净脱身。什么歪瓜裂枣、魔幻表演,是 B 站 cut 特写展示带来的奇特观感。加上泰语口音的异域特质,更是加剧了非主流的传播属性。
等到告别美剧辗转回国剧之时,泰剧中的 BL 文化已经发展得相当壮大与繁盛。这或许与他们自身国家对同性现象的包容有很大关系,又或许是尝到海外流量的甜头进一步催化主题的细分以及产业化。在大陆影视环境逐年恶化的语境下,同性题材被掩饰为社会主义兄弟情,再然后连兄弟情也消失不见。从宁可不真人化的“耽丑”到新生流量密码的“耽改”,短短几年时间热度从 0 到 1 最后被官方掐掉,说可惜也不尽然,阉割的剧情与篡改的人设总有一种隔靴搔痒的观感。而亚洲各国的腐文化随着网络同步着这不曾退潮过的流行,毫不遮掩的泰腐剧似乎成了曲线救国的观看代餐。
集中补过一阵子泰腐剧,真正看完的不多,有很多只看了一两集就换坑的剧也不知还能不能捡起来。然后我现在对泰剧基本是放养状态,看它一拨拨上新剧、完结,演员新搭、再搭、三搭,热议再高的剧情随便瞟一眼也就到此而止,没有太大的信心和太多的耐心去从头到尾追或补一部泰剧。
泰腐剧的问题,在我看来有很多,但并不影响它们越拍越多,吃CP红利,捞更多流量。毕竟这才是它们的立案之本。我作为一个边缘观众,意见也并不重要。
之所以被广泛称之为腐剧而不是同性剧,那么腐剧与现实主义“兄弟情”剧的最大区别在于:梦幻感。没有比颜值更能表现造梦属性的存在了。泰腐剧中的选角大部分都过于随意,很多时候逮着几位新人演员来回配对。整体颜值普遍偏低,我承认好看的演员是有,但凤毛麟角。后来我不再看泰腐剧的一个原因就是,看完新剧的角色剧照后就没有找到任何一个吸引我去看的脸,哪怕剧情写成花、床戏脱成狗也没用。只对剧如此挑剔的颜狗就是这么势利。
更令我费解的是那些在公众号上惊呼好帅好帅的标题每次我点进去都只想拍桌子大叫“帅在哪里?!”进一步怜惜我那小众而高冷的审美,对泰腐剧颜值的期望日渐下调,最后内心不再有任何波澜。
我承认,泰腐剧中是有长得不错的男孩子。但整体上的颜值就是比较平平无奇,甚至普遍有一种泰剧独有的气质,那就是——乡土。或许角色定妆照还行,剧里一旦动起来某个侧面某个眉眼就会引发我的吐槽,当然大可以用“土帅也是帅”来精神安慰。
泰腐剧中的滤镜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美化补丁。普遍把人的皮肤刷白个几度,让颜值上升一点。习惯了也还好,白墙更亮更耀眼而已。
泰语的软糯、黏糊,听习惯了也能适应。即便攻受从语音上不怎么分明,角色哪怕扮演坏人也不够凶。
除了颜值之外,泰腐剧在我看来最大的问题还是要属剧情层面的人设感过重。每部剧几乎就是几对 CP 走完剧情线,角色的设定在开播前的人物介绍里交代得一清二楚,演员出演像是在套小说或漫画的模板,真人贴脸而已,并没有更细腻、更灵巧的演绎。这个问题也是把泰腐剧开始规模化产出必然会出现的,一部部的真人化改编多少有点献媚捞金意味,人设的固化僵局并不全是原著的缺陷,这些年轻演员如何调用也应该是出品公司和导演理应具备的实力。
还有就是拍得太多,涉猎题材五花八门,设定感逐渐变得不那么新鲜。有的导演或编剧对剧情的掌控能力实在有限。个别泰腐剧的单集甚至像是个超长版的 MV,日常化的没什么信息的几句对话,两位角色的对视特写,频繁出现的氛围烘托音乐,剧情毫无进展就结束了。
02
所以真的需要拍那么长吗?
与泰腐剧的正剧时长相比,韩腐剧显得格外短小精悍。普遍单集15~20分钟、8集整剧,这种配置换算成泰剧充其量只够拍 3 到 4 集。“这怎么够看”“敢不敢再拍短一点”也长期成为观众的槽点。
与时长契合,MV 既视感同样也是韩腐剧的一个问题。但也由于时长短了,相对而言塞进了一些有效信息内容,所以剧情水的观感并没那么严重,毕竟再怎么样就是 15 到 20 分钟,很快就过去。
人设的问题,韩腐剧同样存在。但是与泰腐剧的一对主CP、多个副CP 这样的大同世界多居室比起来,韩腐剧一般只专注一对 CP,堪称独居室。毕竟时长有限,没那么多分量做弯弯绕绕,来个第三者加强戏剧冲突已经算不错的。
韩腐剧的颜值,在我看来,普遍中上。没有过于瞎眼的选角,也有不少亮眼让人印象深刻的下海人士。并且爱豆参演 BL 剧仿佛是韩国特色的翻红密码。曾经的《语义错误》我就不提了。君不见今天的《请安慰少年》怎能让人想起昨日“PRODUCE 202”中的金宰汉啊。
滤镜对韩腐剧的梦幻加成并不是那么重要。相反,韩腐剧的一大问题是,韩国男演员的妆化痕迹过重,少了几分自然。过于唇红齿白,我们高举受受大旗也不是不行的。
再吐槽一下下近期在播的《爱情伴侣》(Love Mate),虽然我挺喜欢曹瀚结,但这个剧情……将主角换成女性,不就是彻头彻尾的职场性骚扰吗?什么年下小奶狗的撩啊深情啊,都是一厢情愿的强人所爱。
03
论剧情的尴尬程度,还是要称台湾的腐剧一声大哥大。
HIStory 系列的水准参差不齐,第三季之后一路下坡,最新一季看两集度秒如年。个人还是觉得《越界》是台腐剧的最高点,这也是我见过把少女攻诠释得最好的一部作品。
而那部曾上榜某盘点年度十大的《永远的第一名》我觉得可以算是台腐剧的尬之顶点。不清楚为什么大家可以不抠脚笑场看完并沉迷于磕 CP 的。
台腐剧的普遍尴尬观感,问题可能出在多个方面。剧情的处理、台词的编写、演员的入戏,不单单是一个环节有问题。而普遍都有尴尬感,就很微妙,你说它不接地气吧其实都很日常,你说颜值吧又普遍还可以,你说演技不自然吧其实也没有那么差,那么能有好转吗?
去年的《我的牙想你》从名字上就开始尬起来,比如黄人见黄可替换成“我的屌想你”,红人见红可替换成“我的心想你”等等。其实本剧已经在努力去尬、自然化了,但依然有一些场景或片段会有尴尬观感,片尾的印度团体舞就不说了。
设定感其实没有泰腐剧那么严重。但如果要保证剧情的品质,不妨多用一些改编作品。原创并不是多么独特的加分项。
04
其实最可惜的还是日腐剧,浪费了那么多优秀的 BL 原著。
无论是小说还是漫画,日本在 BL 文化上的资源丰富程度一直是傲视诸国。但真人化剧集的改编在日本主打一个少而精,甚至后面一个字我也是存疑的。
漫画改编从剧作角度看是没有太大问题的。选一个贴合漫画脸或符合气质的演员,是挺考验功力的。我很少看日腐剧的一个原因就是“看脸不想看”,这倒不是说颜值过低,有可能就是没有代入感或吸引力。迄今为止也只看完了两部日腐剧,《到了30岁还是处男,似乎会变成魔法师》和《消失的初恋》。后者也完全是靠目黑莲的颜值撑着。
在我非常主观与偏见的视角,日腐剧的很多选角都是不及格的。而日本男演员有很多喜欢留长发……这一点我是比较抗拒的。
倍受好评的《美丽的他》一直不开看的原因是海报劝退。在我非常没有必要的长发原则当中,刘海盖过眉毛、侧发盖住耳朵就属于长发。
啊,其实漫画脸的还原真的很不友好。很多角色的发型在漫画里属于立体好看,在现实中则算臃肿冗长。
但如果抛除这一毫无必要的矫情偏见,日腐剧论品质完全可以吊打楼上三家,只看你是不是这一挂的。我倒是对日漫的真人化并没有多少执念,有些故事、有些形象有最适合的表现载体,不必均改编为真人演绎。当然,真人化的传播出圈与流量捞金也都是实打实的利好。至于追求腐文化创作的热爱还是商业化,那正是年年高产的泰腐剧正在历经的逐利之道。
我与 PlayStation 的十年
与 PlayStation 的最早接触并不是从 10 年前开始。
游戏机在我的童年几乎没有存在痕迹,个中复古怀旧情怀基本为零。不游戏的真空期直到大学毕业,网游(冒险岛)与单机(伊苏)突然两手抓起来。后来在朋友家玩上 PS2,与其说打开新世界的窗口,不如说开启了吞噬时光的魔盒。当时玩过一批经典游戏,并持续在未来年月散发其影响力。彼时 PSP 在国内尚还火热,攒钱买一台 PSP 几度成为我博客的做梦口头禅。当然并没有实现。
确切说来,我与 PlayStation 的十年应该是“我与 PlayStation Network 的十年”。2013 年 5 月 5 日,注册了我的第一个 PSN ID 亦即港服账号。起因是那年的五一期间在豆瓣上与某位友邻版聊,然后心血来潮下单了 PSV(PSP 的继任者),虽然在聊天中提及的《重力眩晕》(Gravity Rush)似乎很惊艳,但后来机器真正到手后的优先位却不是它。
奖杯系统初看只是对 Steam 成就的一种换皮,但“白/金/银/铜”和珍稀度的设置直击完美主义者的软肋,白金党也比全成就党简洁、悦耳。但初接触这一切的我,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将逐步迈入束缚之深渊。每天乐此不疲地滑屏与撕页,仿佛小 V 的系统有什么隐藏通道没有摸透。
Timeline of Video Game Consoles
后来在另一位朋友家玩到 PS3,延续着自 PS2《铁拳5》到 PS3《铁拳6》的派对传统。同时第一次接触到《真人快打》(Mortal Kombat)系列,对 9 代的选人界面莫名心动,被终结技的血腥震撼到不如说被终结技的指令震晕。于是在 PS4 已发售的 2014 年 10 月,选择上世代主机 PS3,试图弥补错过的一些游戏时光,但始终浅尝辄止,收盘的快乐似乎更多。
真正沉浸式玩游戏或者说可以自称为主机玩家要从次年入手 PS4 后算起。人生中第一个白金也是在 PS4 平台获得的。其后开始了奖杯党的路漫漫之旅。但大多数时候还是随缘的,手残或者联机的问题一直是个阻碍。也是从这一年开始,“什么时候玩《巫师3》”成了一个长期的自嘲梗,你看直到写这篇 10 周年文章本条质询依然成立。
也曾短暂爬墙对隔壁家 Switch 心痒过,无疾而终程度详见「积灰五年的 Switch」日志。
购入 PS4 Pro 的原因大概是战神限定机很好看,想体验画面最强的游戏,然而真正带来本世代震撼与丝滑的其实是那年秋季的《漫威蜘蛛侠》,无一例外《战神》重启版看了个片头后就坑了一年。同时拥有两台 PS4 的好处是方便自己与自己联机,解杯不求人,后来再购入二手 PS3 也是有这方面考量,加上原装手柄稀缺价高还不如整套入手划算。
截至 2020 年,包含掌机在内已有 7 台游戏设备。当然人的精力实在太有限,不可能同时把玩多台游戏机,甚至玩游戏的时间也有起落,有阵子集中一两个月不开机,基本是在疯狂追剧。是的,没有比看剧这一躺床行为更轻松、更不需要动脑的了。
那年冬天,PS5 发售了。秉持着首发毫无必要的原则,我围观着它的价格从飞速走高到缓步回落,听闻它的外型绰号从最新款路由器、机顶盒到最新款吸尘器、散热香薰机,更直接一点的拔草就是:有什么独占游戏可玩吗。然后过了一年多,鬼迷心窍在某 APP 下单了国行 PS5,很快因为突发事件取消订单,当时甚至连痛贴都自定义了(鬼泣5:Nero 同人素材后来用作了 Kindle 皮套封面)。最终在今年 2 月,知道索尼即将(5 月 9 日)不再赠送 PS5 首发福利 PS Plus Collection 游戏包,(冲动消费)第一时间下单日版 PS5。至此,正式迈入本世代。
截止到撰写本文时,一共获得了 257 个白金奖杯。其中确实有一些白金神作,要怪就怪狗头社。剖析一下奖杯党的自我定义,那便是能白则白,随缘就好。为了打白金,着实做了很多重复且无聊的劳动,但当进度条填满时,一切厌烦顿时烟消云散,100% 是多么美好。
曾经疯狂沉迷时,通宵打游戏是很常见的事。现在只会觉得,年轻不懂节制真好。就算现在刻意控制夜间游戏时间,也完全做不到早睡,所以说游戏是不是祸害,主要是看人的自身属性。
奖杯的时间戳相当于最客观的游玩记录。它们如实记录了你的游玩履历。坑也好,完美也罢,那都是忠实的时光印记。并没有把所有的坑都填完的不切实际之念想,也没有按照系列或图标来排序的强迫症,想到哪里玩到哪里,兴趣转移就换游戏,更多是常态。
回顾我与 PSN 的十年,游戏应该才是本体。毕竟主机(硬件)只是一个平台,是游戏(软件)让平台更加熠熠生光。
不列什么 TOP 10,随便聊聊从 2013 到 2023 十年间在 PlayStation 平台玩过或接触到的、具有个人意义的一些游戏。
被提前规划的游戏清单
01
断更一事可能要从《卧龙》发售说起。与一年前大家都玩《艾尔登法环》我反向游玩《黑暗之魂》类似,在大家都玩《卧龙》的今年三月,我反向打开了忍者组的《仁王2》。基于对前作的失望以及绝望,《仁王2》以 2022 年 11 月会免身份来到我的游戏库中,香还是香的。
与《仁王》一代相比,《仁王2》增加了妖反、妖怪化与妖怪技,看似增加了操作复杂度,实则降低了游戏难度。当然前期因为不熟悉,受苦受难在所难免。拿到夜刀神魂核后,使用其妖怪技能扫平很多精英怪。后期习得迟钝符、护身符、替身术等阴阳术、忍术,更是将难度拉到平易近人的地步。
新增武器薙刀镰真的无脑,说的就是你——三千风。很适合我这种不会切段的手残人士。说起来,残心也按不完美,为什么我还要玩仁王。耍帅的话,还是大太刀最合适,巴吹雪没刷出来,钓月甁雪月花也是很可以的。
《仁王2》还新增了捏脸,但我只关心人物能不能裸奔。可以裸,但是太脆。这里真的想念《刺客信条:奥德赛》的全装备幻化裸露。
至于剧情,算是《仁王》一代的前传和续篇,时间线跨度漫长却也收拢了。讲的是啥,我真的不太关心。
让人沉迷或者不甘心的始终是它的动作系统。推图乐趣不能说没有吧,但是通篇单调乏味。神社旁边的门不用上前互动,肯定提示“不能从这一侧打开”。绕路开捷径,前往下一个神社,从A到B的联结如此往复,打完BOSS,结束任务,打开下一个任务。
前期一个任务打两小时都是常事。防沉迷这点倒是做得不错。因为打完一个任务就很累了,不想继续。后期由于等级技能提升,推图难度大幅下降。加上频繁召唤蓝刀冢AI来挡刀,暗黑的魔幻打怪之路也不再孤单。
即便如此,一周目还是拖拖拉拉玩了一个来月,而且等级也刷得比较高。至于《仁王2》的多周目体验以及 DLC,是不会去碰了。100% 全奖杯需要在三周目难度下通关 DLC 的所有任务,而三周目的数值崩坏有目共睹,大家都建议傍大腿先去五周目的奈落狱搞一套装备,再去推三周目 DLC 的全任务。那这又有几百个小时要被吃掉了。想想当初《仁王》一代打折季票买了却都没下载,从此让它坑在那的冤枉钱之教训,就更坦然到此为止吧。
用传输存档搞定 PS4、PS5 双平台白金,已经算为这个系列画上完结符。别说什么一周目通关才是《仁王》系列游戏的真正开始。我只是嫌弃最初首发买的实体盘,现在 50 包邮都没人要,问就是闲鱼不让上架。
02
当游戏计划被倒计时、截止日掌控,真正的游戏体验会是怎样?最开始对对标微软 XGP 的 PlayStation Plus 二档会员保持观望的原因就是:玩不过来啊。后来因为有一定诱惑的折扣,还是掉进这个订阅制的坑里。安慰自己的说法便是,玩几款大作就足够回本,反正不亏。
至于游戏会定期出库的担忧,想得过于简单,在出库前玩完不就好了?
还有 PlayStation Stars 发布的活动奖励,某种程度上也是限时任务。如果是游玩任意或者指定游戏,那还好说,打开即可。如果需要达成某种进度或者某个奖杯,那就得投入一定时间。
比如说刚开二档会员,正好赶上 PlayStation Stars 发布针对《地平线2:西之绝境》的游玩任务,需要达成前期一系列的奖杯,然后才能获取数字奖品。
当时正好在玩《仁王2》,虽然是前期。甚至抽出一个周末,决心能不能先把《地平线2》推到一定程度。但就坚持了两天,被《地平线2》的冗长与无味搞烦了,还不如去《仁王2》里疯狂落命再重生打击报复呢。
那么活动奖励也就不要了,跟白金奖杯同理,能拿就拿,拿不到随缘。
03
这些活动发布的初衷是让玩家多玩游戏(虽然是指定游戏),不失为一种保持游戏热度的方式。但很大程度上又会打乱玩家的正常游戏节奏,很像是一份被预先规划好的游玩时间表,这个月你需要玩这个和那个游戏。感觉空白时间被预支出去,人被套牢了。
而订阅制会员的隐性枷锁也正在于那些被规划好出库时间的游戏。几百款游戏库看起来想玩什么就玩什么,或者大部分游戏早已玩过、买过,但真正面临即将出库的游戏公示时却莫名有一丝焦虑,哪怕其中几个游戏以前没听过没见过或者嗤之以鼻不感兴趣,但到头来没有上手玩过总感觉钱白花了、没占到便宜一般不甘心。
如果即将出库游戏恰好是一直想玩的却没机会玩的,那是不是因此就要把优先级让给它,享受最后一段在库黄金时间呢?
这个情况正好发生在这个四月。
白金工作室的《神奇101》之前一直是 WiiU 独占,后来 Remastered 版登陆了 PS4 平台,然后一直挂在打折清单里不怎么管它。PS Plus 二档游戏库里有《神奇101 Remastered》,并且即将在 4 月 19 日前出库。于是上个月就急匆匆下好,等着《仁王2》打完了就搞它。结果?
某天先玩了一关《神奇101》,不错不错。然后另一天我无意间点开了二档新入库《幽灵线:东京》(Ghostwire: Tokyo),一边心说恐怖游戏我不玩一边心说第一人称射击游戏我不玩,却沉浸式地在这个被结界笼罩空无一人的幽灵东京市,玩了一周多。表面上是个发射空灵法术 biubiubiu~ 打妖怪的游戏(水元素我的爱),实际上是一个都市怪谈收集马拉松式的步行模拟游戏(谁玩谁知道),全区域 100% 灵体回收不跑断腿才怪。
但是挺好玩的。《幽灵线:东京》并不是那种令人上瘾的游戏体验,新鲜感在前几个小时非常强烈,但也达不到让人废寝忘食的程度。这个游戏对玩家的吸引力若即若离,把控度刚刚好。在觉得玩得差不多的时候没有负担,可随时退出游戏。隔天又心心念地想回到幽灵东京这个世界,在不玩游戏的时间里偶尔想起它,但不是重度沉迷后随时随地有错视的那种朝思暮想。可以说,沉浸式体验做得非常棒了。
与此对照,《神奇101》已经被我搁置一周多,还有一周时间就要出库。我真的能打完剧情模式吗?恐怕很难了。《神奇101》以普通模式开局,也许是我没熟悉操作的缘故,挫败感很重,好在死后原地复生甚至连敌人的血条进度都不重置,听上去良心,但实际上每一场战斗都有评价,而这个游戏从头到尾都是评价制的。
或许我能暂时从幽灵东京市抽身几天,努努力把《神奇101》通个关。也或许,就这样浅尝辄止吧。
毕竟赶着倒计时玩游戏太有压迫感。做完一个,还有下一个。所有的游戏计划都被安排了。这也是最初我对二档会员犹豫的地方。当然解决方式也很简单,无视就好。其实说到底,基础会员的会免游戏库也有个限定时间,那就是会员到期日,只不过被续期冲昏了头脑。假如一年内不玩任何会免游戏,那这一年的会员费不就白交了。
可是,堆积多年的会免游戏,真的玩得过来吗?这个问题,就让我以另外一个问题结束:
你买的这么多书,看得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