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赏 | 孤树,孤树

树象征着生机与希望。然而孤零零挺立的树却让人觉得有些可怖,周围全无活物,只有这棵树高耸着,靠近它都会被感染到一股清冷孤绝的气息。在美剧《六尺之下》(Six Feet Under)的海报与原声碟封面上,一颗树立着,树干向下延伸,如名所示的“六尺之下”那是大部分灵柩所埋之处。这一画面将死亡与生机结合在一起,其实事实本应如此,每棵树都从腐朽的地下汲取养分才吐出让人倍感愉悦的绿意,但表面之下的那一部分往往被人们忽略掉,这也算是只想看到美好的选择性失明吧。不管怎样,大自然的盛衰枯荣循环永不停息。孤木也有孤木存在的价值,也许它是孤单,但它足够骄傲。

以孤树作为封面主题的唱片有很多,本文选录10张唱片稍作赏析:

01

01d063e5c6fc509edd.md.jpg

Ordinary Lives [2012]
by Your Tomorrow Alone

乐队在封面上试图将乐队名“Your Tomorrow Alone”与专辑名“Ordinary Lives”结合在一幅画面里,就如同他们试图在音乐里结合干净的声音与咆哮的嗓音那样。封面所喻示的是一个被现实里的歧义与谬误所逼迫的人,没有选择地戴上了面具以抵御那些谎言与伤害,这种妥协也必然造成了日后的孤单境况。取掉面具后的无脸男身后的那棵大树其实就是他那布满歧途与纠结的人生脉络。不过由Sergio Monfrinotti绘制的封面所表达的东西实在太多,乐队的解释只是其一,观者和听众完全可以自己展开联想。

02

02a.md.jpg

Vitriol [2012]
by Evenoire

仿佛将中国盆栽移植到了海边,蓝色的树叶在灰色背景映衬中显得格外妖娆。正如这唯一的色彩点缀,乐队主唱的女性身份也给这支意大利乐队带来别样风韵。《Vitriol》为首张专辑,在此之前,他们仅于2008年发过一张EP。在这张封面空灵的《Vitriol》中,乐队尝试了将民俗元素融入哥特金属的旋律当中,营造出非常梦幻而又复古的氛围。可以说,类似吟游诗人的咏唱是这支乐队的主要特色。

03

034bec5e5014f493c0.jpg

Corner Of The World [2011]
by Solus3

Solux3是几个音乐人聚在一起搞的Side Project,并且不断有客席嘉宾的加入,至今已经推出了两张专辑。其音乐融合了非常多的风格、元素,用天马行空来形容再恰当不过。封面在意境上与专辑名、音乐气质都无缝贴合,所选用的图片来自摄影师Jan Dunning的获奖作品,他这一系列“无题”作品的表现主题皆为自然和谐,一共13幅 ,分别被赋予概念、记忆、愉悦、完美、秘密、征兆、移情、承诺、可能、委婉、欲念、吸引、理解等主题,其中第一幅创作于2006年的《Untitled (Idea)》出现在Solus3的封面上。

04

043d0ba8be76d90c4b.md.jpg

The English Riviera [2011]
by Metronomy

Metronomy的主音Joseph Mount在谈到封面时,提到自己知道John Gorham的作品是第一次去德文郡看到他所设计的里维拉海滨旅游海报,在当时为海岸旅游做宣传还是件挺困难的事情。这幅海报作品便成了2011年Metronomy新专辑的封面,而此时John Gorham已经辞世整整十年。John Gorham作为平面设计师主要活跃在上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初,不涉及任何设计圈或运动,几乎成了被人遗忘的名字,然而,他的设计却在不知不觉间影响了一代人。就像海报上那棵棕榈树,虽有点孤家寡人,却又吸引着人们去观察,在平凡底下还藏着什么想法。

05

05.md.jpg

I Am Waiting for You Last Summer [EP, 2011]
by I Am Waiting for You Last Summer

来自俄罗斯的新生乐队,不知名,小清新,怎么说都好。他们都很年轻。第一张同名EP在官网提供免费下载,这大概便是属于这些小乐队独有的福利了。封面冰雪茫茫,跟标题比照起来,显得这份对夏天的等待更加遥不可及。不过这也其实隐含着另一份预兆,假以时日,它定会郁郁葱葱。乐队也如是。

06

06.md.jpg

Tomorrow Morning [2010]
by Eels

量产户Eels乐队在2010年发了两张专辑,一月的《End Times》和这张于八月发行的《Tomorrow Morning》。而这两张与2009年的《Hombre Lobo》一并构成概念专辑三部曲,分别诉诸于“欲望、失落与救赎”的主题。与此对应的封面均由设计师Lisa Glines来完成,前两张的构图都有对开的倾向,《Hombre Lobo》是上部网点铺陈下部头像浮空,《End Times》则是漫画式的人像左边留出了大片空白。到了这系列唱片的最终作《Tomorrow Morning》,封面意境急转了三百六十度,没有人,没有动物,只剩下孤零零、繁花破碎的一棵树。粉色的背景为之铺上了某种禅意,而非柔情蜜意的浪漫怀想。

07

07.md.jpg

Sky at Night [2010]
by I Am Kloot

曼彻斯特乐队I Am Kloot的第五张录音室专辑《Sky at Night》有个非常静谧的封面,逆光而立的树干更显轮廓,穿透过来的灯光成为画面最耀眼的中心,与夜幕融为一体的树枝上面被繁星点缀,仿佛是树本身开出的星星点点的花一般。当然,如果只是孤立的一棵树,这画面会显得超现实,而在周围隐现的众树干也正印证着这正是现实中的场景,不得不让人感慨摄影构图的精妙。封面设计师Paul Brownless曾经在2009年为I Am Kloot的精选辑《B》绘制了一款非常独特的字母封面,方寸之间挤满了形色各异的字母B,十分有趣。

08

08.md.jpg

Everyday Balloons [2010]
by A Weather

“天气”乐队有男女双主唱,结合得非常曼妙。2008年的《Cove》封面是一只站立在海边的忧郁小象,远景乌云密布太阳垂落;2010年的《Everyday Balloons》则十分贴题,把“天气”作为更加强烈的表现主体,从树梢飘出的气球几乎要被忽略,只怪从云端投射的日光太过闪耀。这些水彩画封面都是由乐队女主唱兼鼓手Sarah Winchester创作,她认为自己的作品与乐队本身的音乐气质非常贴合。而在这张《Everyday Balloons》的封面概念中,一个极富情感却又含蓄的小气球才能映衬专辑里的那些歌,至于天空的绘画,它成为了画面焦点,却又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安排。你看,标题和乐队名都在最中间浮现,无法被忽视。

09

09.md.jpg

Elegies to Lessons Learnt [2007]
by iLiKETRAiNS

这是iLiKETRAiNS的第一张专辑,可以说为他们赢得了很多赞誉。黑胶版的封面与CD版略有不同,在黑色树枝上了多了一些彩色横条,色调也显得比较暗。画面整体看上去像是版画,其实是乐队自己创作的布面油画。没有一片树叶,扭曲的黑色树枝更好地诠释了“挽歌”这一主题词。专辑的11首歌分别讲述了不同的历史故事,那些劫难,那些死亡,那些隐匿、神秘的另一侧面。它们聚合在一起,纠缠成那棵唯有死亡的疯狂之树,上下都是无尽黑暗。

10

10.md.jpg

In Between Dreams [2005]
by Jack Johnson

很有名的Jack Johnson有张很有名的专辑叫《In Between Dreams》,嗯,这张专辑的封面也很有名。黄色背景下,Jack同学右手倒拎着吉他左手捧起芒果,这颗芒果树指涉了此专辑的录制所在地夏威夷The Mango Tree工作室,同时也是专辑第一首歌《Better Together》的故事元素之一。封面艺术家Thomas Campbell戏称自己的创作就是在“做东西”,他非常享受去适应不同情况并随之改变创作理念。他是多面手,摄影、绘画、视觉艺术无不尝试,就说Jack Johnson那标志性的名字手写体,正是出自Thomas Campbell之手。

话说

说好今年要慢慢恢复打理这里,可过了个年就又重新懒起来。
其实想做的事情一直有很多,但每次都是开了个头然后就搁在一边。
各种强迫症逼着我不停重来,最后,什么都没有改变。

比如要丰富Cover Project主题相册。
比如要手动导入旧博文。
比如把豆瓣条目收藏转移到RYM。
比如整理整理整理整理整理各种整理

……

还有,重新写点什么。
有几个标题一直晃在我脑子里,快一年了。
最终我还是每天睡睡,看看美剧度日。

苟且偷生啊!

Cover Project: 2011年度唱片封面赏

第一届 Cover Project 年度专辑封面赏获奖名单揭晓。

评选有四条基本原则:
1. 尽量避开年度大热作品,支持请不起大牌设计公司的年轻独立音乐人或设计师;
2. 除了从美观角度考虑,也会考虑封面与音乐的结合;
3. 鼓励原创的、呕心沥血的、有创意的手绘作品;
4. 不考虑任何商业因素。

Coracle by Walls

如果你相信看封面还能引导我们去听一张专辑的话,以下年度专辑封面榜单或许能帮你查漏补缺。

Read More

枕边微光#028 | 诗情,画意

这世界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有时候想放慢下来都很难,或者说,享受慢生活是一种奢望,主动去追求是一种矫情。米兰·昆德拉在《慢》一书里呈现了无所事事之外的悠闲情怀,置身事外,感受整个世界放慢后的失重感,感受时空流转间的轻盈感。所谓看破红尘,其实只不过是将个人渺小后比照自身与世界的距离所带来的疏离与透彻,60岁的莱恩纳德·科恩的禅修行为不外乎是对庸碌现实的一种告别。探寻禅宗的意义,其实是在探寻无。而在如今这个速食时代,读诗,多么无用,无疑是在读早已死去的传统。然而就像摇滚乐从蜕变中走来,激情、自由、梦想是始终不变的血脉跳动,抛开那些繁复文字,抛开那些外在纷扰,诗歌像是直抵人心的利刃,让我们看清本质,看到不断追求当中的不变信念。

欲望为马

0186d3c5f0ac0939d0.jpg

歌者

作为一个民谣歌手,他足够出名。

往往如此,当一个人某一方面的光芒足够闪耀,他的其它方面很容易被世人所忽视。毕竟“全才”这种称号并不是轻易拿出来扣的。所以,莱恩纳德·科恩(Leonard Cohen)以歌手身份被人铭记,而他的小说、他的诗歌并没能拥有像他歌迷那么多的书迷。早些年,译林曾出版过他的那部后现代小说《美丽失败者》(Beautiful Losers),只不过将书名译成了“大大方方的输家”,很可惜受众并不广,这与当时难看的封面设计有一部分关系。

而科恩的诗歌,一向被人称道。所谓“诗”与“歌”,两者水乳交融,如科恩在《头衔》一诗里所写,“我有诗人的头衔/或许有一阵子/我是个诗人/我也被仁慈地授予/歌手的头衔/尽管/我几乎连音都唱不准”,无关先后顺序,身为歌手的科恩将诗人的诗情挥洒得淋漓尽致,他的许多著名歌曲更像是娓娓道来的叙事诗。他的歌曲成为了其它艺术演绎作品的背景乐,但属于科恩的诗情是难以被复制的。

去年,科恩那39岁的儿子Adam Cohen发了一张专辑叫《Like A Man》,嗓音有点故作老道,还是没有老爸那么的神。就在今年一月底,77岁的科恩带来了新专辑《Old Ideas》,新世纪继续唱诉那些爱与黑暗的古老主题。岁月流逝,世界变迁,音乐仍如诗如画永焕生机。

隐者

在这本《渴望之书》的几大主题当中,从开篇起所涉及的禅宗思想不得不说是一大亮点。毕竟,歌手到和尚的形象变换十分迥异。他剔了光头,穿上僧袍,拜了老师,有了法号,坐的多,睡的少,看上去没什么不彻底的了。科恩的这种归隐行径说到底是出于禅宗式的无我,一种孤独天赋,一种对世事无常的无所谓。可惜对“终极真理”的悟彻并不是那么轻而易举的,在当了好一阵子的隐者后,科恩算是开悟,自己并不是习禅的那块料。但不可否认,这一经历也为科恩的老年心境添增了非同寻常的静谧,那种在功名尘世间难以寻觅的静谧。如同他的法号“自闲”的字面意义,他的诗,他的歌,他的小说,他的人生,仿佛全都有了同一情趣——悠然闲逛,于是在《头衔》结尾盛情邀请读者来这个“奢侈、每况愈下、无所事事的隐居王国中”一起闲逛也很合情合理。

另外,书中还呈现出另一“隐者”形象。在《我所有的消息》中,科恩宣告“不要解构/我无药的高潮/我清醒但/喜欢飞翔”,这一“瘾者”形象也正是科恩放肆且放松的内心追求,与禅宗思想有着几乎相同的理念,主张面对、陶醉、当机立断、融入当下。在诗中的直白、勇敢,就是科恩最真性情的一面,他毫不忌惮地坦言“我越老,我越高兴”、“我太寂寞”、“我是痛苦之音,我无法被抚慰”,但归根到底,他其实都无所谓,不顾苍老,苍老是他的音乐神髓,不管寂寞,寂寞抗不过“为爱而死、死而复生”的依存,无谓痛苦与磨炼,因为最终都敌不过古老的内在沉默之音。然而,他始终自诘,始终在回忆,这是科恩最大的魅力所在。

爱者

除了中英文对照,来自科恩本人独具风格的插画可算是本书的最大亮点。他毫不吝惜地展现自己被时光疼爱的皱纹,展现自己的丑态,在脸部纠结之下、身为歌者的那种温情全然退场,让人难以想象这张面庞会唱诉那么深情的情歌。而爱与思念,作为本书的另一大主题,也在诸多画作中得以呈现。只不过,有了更为世俗的表现外衣,名为“欲望”。而科恩也并没有刻意含蓄,因为他是凡人不是神,因为这是人的常态,主观克制其实会有种病态的反弹效果。

就如在开篇诗作《渴望之书》提及的“欲望为马/抑郁为车”,从艺术到人生,从禅宗到纵欲,生命在两极间停摆,从完整到破碎,从指向到迷失,从快乐结局到巨大分裂,从无处可去到世界中心,“爱喜欢来去自由”。他会拿出所有的爱将之一分为二,“一半给你一半给我”;也会认为“更好的爱是禅爱”;还会用他现在和曾经的全部去爱,像“一千个吻那么深”;最美最曼妙的爱发生在《半个世界》里,她和他躺下,“一载仿佛活了千年”,在那片透明、轻盈、闪烁的大地那儿,“爱没有意识,没有束缚,自由自在”——穷极人类语言,最高的爱不过如此。

也正是源于爱,他那么会歌唱,会打动人心。

梦想为车

02ff244d5152162b32.jpg

文为骨

现在再来谈“摇滚”这一概念,总显得老掉牙,就像“老掉牙”这一词就足够OUT那样。不过对于每个有心有回忆有过青春梦也有过年少轻狂的乐迷或者音乐从业人士来说,随着岁月流逝却总会有那么一块柔软的内心地留给某些不乏激情热血的追忆来轻拨挑弄。就像“我曾有一个梦想”、“我要我们在一起”那般坚若磐石。

听摇滚的孩子换了一拨又一拨,老一代生儿育女,新世代带着非主流或者说更年轻的资本,不管你是否能正确解读“摇滚”二字所涵盖且指向的意义,它都能在你聆听那刻起为你开启通向自由的梦想大门,随你所想、随心所欲的激情王国就在脚下。抛开那些繁冗的历史脉络、纷杂的风格定义,听你想听的音乐,这才是摇滚的精髓。毕竟,摇滚乐发展至今,意义早已脱离了那个狭隘的乐风所指,变得更为丰富宽泛,它不仅是一种单纯的音乐门类,而更像是一种现代的生活方式。它能感动人的地方实在太多,大肆赞美又显得过度烂俗,用心铭记以字为证不妨说是一种很文艺的方式。

作者王非在前言中谈到这本书从构想到出版花了足足七年的时间,这七年之痒实在不易,很多事情都会改变我们的想法,而对梦想的坚持使得这份成品也格外真诚。在诸多激情写就的跋序推荐语之后,全书分为三大部分,几乎将国际艺人、中国摇滚、乐迷及亚文化作了一番全面展示。在第一部分,世界各国的乐队、艺人像是打散了的多米诺骨牌,无序排列,无关国别所属,无关资格新老,有骨灰级的Bob Dylan、AC/DC.、Rolling Stones等,也有如今中坚力量的Placebo、Sonic Youth、Foo Fighters等,还有一些不太为人所知的诸如日韩10乐队、乌拉圭Orange乐队、法国Le Singe Blanc乐队等……像是闲庭信步般的音乐游历,一章章短文配以很有诗情的标题,将读者随意拉入各自的国度之中。正如作者所说的那样,希望你能在厕所方便、无聊之时随意翻开这本书,念想起年少的梦想,不过说真的,要在如厕时翻起来,此书还是有点重的。

画为衣

与其它摇滚读物比起来,这本《摇滚青春》的特别之处在于作者本人身为多年的音乐摄影师,将近些年来流转各大Live House所摄来的“精彩瞬间”整理收集其中,这些原创照片对于一位摇滚书写者来说十分难得。随便翻翻,就能感受到现场那挥汗如雨的躁动激情,举手投足的自在放松,或是静静唱诉的温柔回转。在内页排版设计上,也体现了一番浓墨重彩的鲜明,就好比摇滚乐那般极具爆发力,视觉上的强烈冲击感也成了本书很有个性的设计诉求。这点在封面上也同样可见,红黄相间的日光放射状线条很有存在感,同样,很多唱片封面采用“日光放射”的平面设计也是为追求此种闪耀效果。

除开很有分量的现场照片,本书在第三部分“乐迷”中还将视线投向了摇滚乐的主力消费军还有日渐时尚起来的摇滚亚文化,街头涂鸦、极限运动、音乐节狂热、青春厮混派对等等莫不是现代都市的活力彰显,在名为“闪了一下子,眩晕一辈子:灵魂出窍的仲夏夜”的章节中,以一组美煞人眼的黑白照片极好地表现了世间的静谧、城市的空寂以及青春的爱与相守。要真说起来,所占篇幅最少的第三部分,无论是图片还是配文设计其实是整本书最出彩的篇章。在End小节所用到的标题“吃的比牛烂,起得比鸡早:厮混,城市生活”是大多数都市青年人的真实写照,而落幕中的黑白城市看上去是那么繁华,却数不尽有多少追逐梦想追随爱的寂寞青年在摸爬滚打啊,摇滚乐在很多时候就成了这么一针强心剂。

背影,侧脸

01

喜新厌旧,无法自控。
各种瘾上身。我想我暂时/永远没法从疯狂抽风中干净脱身了。

02

准备的小说终究没有派上用场。在陌生人查户口套近乎的热情过后,围坐打扑克似乎成了最佳消遣集体活动,就连没胃口、没精神、不舒服全都烟消云散,一种麻痹现象。在如此兴奋的夜晚,我却开始吹起牛皮。或者说,假装一个我,那个在理想状态中的神奇小子,秒杀一切不幸与威胁。

当然那终究不是我,不是现实。在路人间蜕去身份与自卑,或者臆想出另一种身份与自信,其实本质上还是逃避现实。也不必当真,总轻松地以为不会再有交集,不过是一场照面。

是的,缘分这东西并不是你满心期许就能盼来的福音。

穿越黑暗的隧道时,我睡在过去。

头痛欲裂。

双目狰狞。

在十八岁出门远行那次,其实是一趟归途。我苦心积虑地观察着一个人。然后在虚构或者妄想中,他成了一位主角。引领起那么漫长、暧昧、矫情的自白。他闭上眼,他听着歌。我什么都不是。

最终也无法承认,或者干干脆脆地说服自己。

始终存在一丝侥幸。认为还有那么一个角落可供自己去蜷缩安睡。

那么一个味道,能令我心情激动无法安宁。

在反复重温当中,再明晰的形象也变得不堪一击。不过是记忆碎片的主观重组,在一分一秒的重述追想下又多了一言一行的填充拓展。于是,我遥想的对象只是虚构的幻影,并且永远保持着最新的“欲望”表情。

比如说。

他总保持着干净眉目亟待另一张嘴唇的舔舐。他的发尾形状是一种稚气的象征。他会有一丝不苟的洁癖习惯。他几乎不怎么笑。他留下的背影足够引人遐想,而转过身来也不会给人太过深刻的印象,平淡路过如一阵清风,不会有太多人发现他脸庞身型上的性感或耐人寻味。

一处未开垦的新地。

或者隐藏在地底的宝藏。

或者淫荡之河蜿蜒缠绕在他锁骨之下,并不会轻易显露。那种彼此之间/单方面的眼神交会像是通向隐秘之所的雀跃步伐,穿越并不亲密的空间,直抵圆心。

我很羡慕当年精力旺盛的那个我,可以在憋闷、污浊的车厢里铺开瀑布直下的遐想。而如今,似乎太容易满足,或者说退缩懒惰到只需要几眼背影,就足以给这段臆想插曲告一段落。

搭讪这种行为总归太过张扬,突兀到找什么话题都是一种古怪需求的表达。当然可以说这是胆小保守所致,就此下去也不会有新的际遇摆在面前。可是,如此陌生,如此刻意,冠以不试试怎么知道的冒险精神还是有些想当然。甚至是一种强制行为,把目之所及、兴趣所至的目标物都划作同一国,在概率面前的匹配度是那么可笑。

大概只有我会、总会在事后进行各种“假设”分析,而大多数人只讲究“去做”就好了。而我往往会、总会在“去做”这一关键点上犹豫不决,考虑再三。如果是那种让我抽风失控的强迫症行为那倒简单多了。

所以到最后我就剩下那么一点可怜的回想反复。

那个人的面目早已模糊,那时那刻的短暂欣喜从不足以支撑起肤浅的形容。擦肩而过所秀出的美好侧脸,终究是不全面的。贪恋在狭小空间里显得自私,我死抓着那么不牢靠的形象也试图让自己铭记?写下来,告诉自己这一份久违,是一种自欺吧?

无所谓。闭上眼睛,我烂死在过去。

03

每次重返故地,总会有一种清洗运动的恍惚感。这破旧不堪的场所,跟自己的心境总有一种莫名的契合。无论如何,凌乱是永远也无法整理彻底的。在似雨非雨的凌晨拖着行李箱,去往暂留所,寻求的只不过是暂时依靠的安全感。

一切自说自话终结于错乱的困倦大脑。耳边噪音的最终平息也意味着整个当下的暂停。等到重新开启播放时,那又是新的段落。

我从不期待惊喜。

愿我安睡。愿以往作为当下。

CL这都第四了

Total

01. Saycet (2,128 plays) [↑2]
02. Calla (1,829 plays) [↓1]
03. Kammerflimmer Kollektief (1,700 plays) [↓1]
04. CunninLynguists (1,357 plays) [NEW]
05. Laibach (1,350 plays) [↓1]
06. Sondre Lerche (1,284 plays) [NEW]
07. No-Man (1,022 plays) [↓2]
08. Apparat (812 plays) [NEW]
09. Cordion (743 plays) [↓3]
10. Destroyer (623 plays) [NEW]
11. 平沢進 (605 plays) [↓4]
12. Plaid (603 plays) [↑5]
13. Chessie (504 plays) [↓5]
14. Styrofoam (491 plays) [↓5]
15. Islands (484 plays) [→]
16. Archive (480 plays) [↓6]
17. Tujiko Noriko (458 plays) [NEW]
18. The Myriad (444 plays) [↓7]
19. +/- (435 plays) [↓5]
20. Arto Lindsay (427 plays) [↓8]

Last 12 Months

01. CunninLynguists (1,357 plays)
02. Sondre Lerche (1,284 plays)
03. Apparat (812 plays)
04. Saycet (661 plays)
05. Destroyer (623 plays)
06. Tujiko Noriko (458 plays)
07. Lars Vaular (301 plays)
08. Fujiya & Miyagi (277 plays)
09. The Radio Dept. (272 plays)
10. Bosques de mi Mente (252 plays)
11. Plaid (240 plays)
12. Sims (222 plays)
13. The Blue Nile (217 plays)
14. I Am Robot and Proud (207 plays)
15. Macklemore and Ryan Lewis (204 plays)
16. Suzanne Vega (200 plays)
17. Dana Hilliot (194 plays)
18. Calla (173 plays)
19. Valgeir Sigurðsson (161 plays)
20. Gus Gus (154 plays)


身为榜单控我来更新博客了。

Cunnin绝对是最大的黑马。不假时日,定会夺冠。相比以前,过去的一年算是接触了一些新东西,而且也逐渐明白自己要什么。

2012期待的东西也很多,希望网络要给力啊。

2011走在梦境的不适之地

先上一组常规表单:




还有一批没条目也懒得加

本想等到最后一天才来搞的。
但事情都堆着堆着也不是办法,太顺应拖延症只会更糟,况且时间从来不够用。

A. 每天都应该看一本基漫,攻铁老师可以去尝试一下。

2011是阅读停滞的一年。或者说是抽风型阅读的一年。凭冲动而密集阅读某类书或者某作家,比如戏称今年是我的伊坂年也不是不恰当。说起来我也不是伊坂的脑残粉,爱他根本不会爱得要死,纯粹出于好奇而一本本看完了当时所出的全部简体版以及能看到的录入版。最后的结论是,让伊坂幸太郎成为别人的大神就好。在我看来他在书中玩小聪明的爱好算是比较讨喜的地方,不过也很可能成为一种致命伤。不过嘛,这正符合看书“消遣”的服务初衷。也许是我阅读的顺序不对,也许是此人在出道作《奥杜邦的祈祷》把才华都玩掉了吧,也许是同一时间段密集阅读造成的审美疲劳,总之,我想我分给伊坂的阅读份额暂时都用光了。

相较往年,今年拜“短经典”系列所赐,看了一堆短篇小说。如果没有后来看到的《不适之地》,那么吉根可能就是这一年最惊艳的发现。《走在蓝色的田野上》在半夜翻来越看越清醒,最初的简练克制的阅读印象随着一篇《护林员的女儿》愈发开阔的心理视野而瞬间烟消云散。它符合我心中完美的中篇小说的标准,好故事,变化的故事,也许讨厌每一个人物,但爱这些人所构成的整体。也许变换自如的心理视角最为人称道,不过这也不算什么创新之处。引发共鸣的大概是那种久违的无奈感,第一次感受到这点是在柳美里的《瓷砖》里,被现实所压挤到极限最终要释放,解脱方式因人而异,寻死嘛,其实也是一种很自由的途径。在吉根这里,大概动物要比人勇敢得多。九间说,吉根很一般啊,口味不同。我先跳过了她的首作《南极》可能是明智之举,显而易见,第二本《走在蓝色的田野上》进步很大。

然而,在《不适之地》面前可能不足挂齿。说起茱帕·拉希里,大二时从图书馆借了本《疾病解说者》,翻了几篇觉得还不错,可惜没有看完它就还掉了。后来买了本特价的《同名人》。堆着。今年撞见这本广受好评的《不适之地》又顺道将《疾病解说者》一并加入购物车,于是此君的三本收齐。

看《不适之地》暗中会发出由衷的称赞,它那不经意的细节铺垫,不经意的温情流露,给平淡生活增添了难能可贵的戏剧迸发。没有一句赘语,也不会肆意打开心理描写的阀门,没有过于跌宕起伏的突变,又在最好的地方收手,看完后的“幕落人不散”之感大概是指太过耽溺于故事,而没意识到人物皆为虚构这一惨淡事实。是,我用如此文艺的赞美方式却还担心无法还原与呈现《不适之地》的好。很少有书能如此轻易地让我深陷其中,我是说,在阅读过程中我恨不得抛弃自己的读者身份,踏入那个世界成为一个故事的旁观者,不是为了尾随人物,而是为了体验人物。其实论身临其境感,本书的第二部分“海玛和卡西克”三部曲很有电影画面感,但如果真拍起电影来,恐怕会缺失很多无法用画面表现或者将被直观画面所损伤的东西。

另外,唐·德里罗《大都会》非常神,奈瓦尔《火的女儿》非常妙。

今年看书真心少,如果依照尘尘“三天不读书是不行的”戒律,每个月只看三四本书的我实在是过分懒惰。在2011书账里,已购书的未完成率为77%,所以说我早已步上了屯书的养老之道——死前务必请看完不是吗!

Read More